周燕
2013年03月15日09: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右為楊得志上將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征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然而,在孫繼先晚年,在澄清大渡河戰斗史實的問題上,卻陷入兩難的尷尬處境:他既不願意把自己說成是勇士,又不願意違背歷史事實,屈從被誤解的歷史結論。他的老首長楊得志上將言之鑿鑿,揭開了塵封已久的歷史謎團。
楊得志撰文謳歌大渡河畔英雄多
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有著許多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跡。在20世紀50年代,青年們迫切要求熟悉中國革命的歷史,從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去投身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建設事業。1957年5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紅旗飄飄》叢書,正是順應時代的呼喚,開革命回憶錄寫作之先河。《紅旗飄飄》剛一發行,即在廣大青年和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在1957年7月出版的《紅旗飄飄》第二集中,收錄了一篇楊得志的力作——《大渡河畔英雄多》。楊得志的文章分為“光榮的使命”“勝利的前奏”“天亮以后”“我一定要去!”“庄嚴的時刻”五個小節。其中在“我一定要去!”和“庄嚴的時刻”中,楊得志寫道:
十八個勇士(連孫繼先同志在內)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機關槍(沖鋒槍)、一支短槍,每人帶五六個手榴彈,並且帶著工作器具,以二連長熊尚林同志為隊長。
大渡河邊還是像方才一樣,隻有河水沖擊咆哮,我用望遠鏡看看對岸,敵人像是很安靜。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臨時決定十七人分兩批渡過。在連長熊尚林帶領下,一班的八個同志跨上了小船。
庄嚴的時刻到了,熊尚林帶領八個同志跳上了渡船。
……
過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來了。八個勇士在營長孫繼先同志的帶領下,又登上了渡船。
……
此刻,我們兩批登陸的勇士接上了,十八個勇士一起沖上去,十八顆手榴彈一齊扔出去,十八挺花機關槍一齊打過去,十八把大刀一齊在敵群中飛舞。號稱“雙槍將”的川軍被殺得敗不成軍,拼命向北邊山后面逃。我們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在崇尚英雄的年代裡,楊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195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根據楊得志原作,出版了連環畫《大渡河畔英雄多》。1963年,《大渡河畔英雄多》被編進全國初中語文課本。大渡河十八勇士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
1956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中央軍委決定編一部總結解放軍戰斗歷程的革命回憶錄叢書。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對此非常重視,責成總政副主任兼宣傳部長傅鐘挂帥,很快在全軍發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征文活動。為此,總政宣傳部和總政文化部聯手,成立了一個由十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征文編輯部(即后來的《星火燎原》編輯部),並廣泛在中央、省、市一級報刊上發布征文啟事。
南京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很支持建軍30周年征文活動。在他看來,軍事學院匯集了一大批驍勇善戰的高級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少傳奇故事。特別是由楊得志、孫繼先擔任正、副主任的戰役系,全系52名學員清一色的開國將軍。如果大家在學習軍事理論、回憶解放軍戰史、研究重大戰役問題的過程中,把自己革命戰爭年代的戰斗經歷記錄下來,寫成回憶錄,對於繼承解放軍的優良革命傳統,教育青年一代,無疑是一件大好事。
在長征中,劉伯承擔任紅軍總參謀長兼中革軍委縱隊司令員,對於這段歷史,他心中有一本細賬。他抓住戰役系每位將軍指揮、參加的經典戰役戰斗,一竿子插到底,逐一落實題目,人人派任務,很快就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他還特別要求楊得志和孫繼先帶頭多寫回憶錄,每人都要完成一篇強渡大渡河的回憶文章。
孫繼先自知文化水平低,寫文章甚至比指揮打仗還要難,便推托說:“有楊得志同志寫就行了,我就沒有必要再寫了。”
劉伯承可不答應,說:“回憶強渡大渡河,僅有楊得志同志一篇文章是不夠的,他是大渡河戰斗的指揮者,你是直接參加戰斗的戰斗員,你們從不同角度寫,更有利於分析、積累戰例,這可是政治任務!”
在戰役系,與孫繼先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對結束不久的革命戰爭記憶猶新,但由於文化水平有限,動筆寫文章實在有困難。《星火燎原》編輯部的同志抓住了南京軍事學院得天獨厚的條件,派出編輯常駐南京,為將軍們作口述記錄,幫助他們整理成文。著名軍旅作家王願堅就是《星火燎原》編輯部派到南京軍事學院的骨干編輯之一。王願堅曾創作小說《黨費》,后該小說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彩色故事片《黨的女兒》。
王願堅與孫繼先還有不淺的緣分。他曾是孫繼先麾下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后為解放軍第二十二軍)《麓水報》的戰地記者和編輯,在孫繼先領導下工作戰斗了四個春秋。他對老軍長勇敢威武的軍人氣質、靈活果斷的指揮風格非常欽佩,也非常熟悉。聽說為老軍長整理回憶錄,王願堅一百個樂意。而一談起打仗的事兒,性格沉悶、言語不多的孫繼先也打開了話匣子。一個神採飛揚,滔滔不絕﹔一個興致勃勃,運筆如飛。一篇近萬字的長文,就像一瀉千裡的大渡河水,一氣呵成。
按照劉伯承的要求,楊得志和孫繼先從不同角度分別完成了一篇《強渡大渡河》的回憶文章。文章寫好后,劉伯承為他們審閱、修改。
《星火燎原》編輯部成立僅一年時間,各大軍區政治部收到的征文就有3萬多篇。經篩選后,集中到編輯部的稿件也超過1萬篇,最終收入叢書的隻有300多篇。《星火燎原》叢書最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59年12月,毛澤東為叢書題寫了“星火燎原”書名,朱德為叢書作序。由於編輯約稿周期和當時特殊的政治原因,這套叢書並未按順序出版。1960年,講述長征故事的《星火燎原》第三卷率先出版。楊得志的《突破烏江天險》和孫繼先的《強渡大渡河》從中脫穎而出。
這裡特別提及的是,《星火燎原》第三卷的首篇文章《回顧長征》,是由劉伯承撰寫的。在寫到強渡大渡河的經歷時,他明確寫道:“十八勇士一過河去,就將敵人打垮,佔領了渡口。”
【精彩推薦】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