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戰地服務團系在抗戰期間為宣傳抗戰組成的文藝團體,簡稱“西戰團”。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指示以抗日軍政大學二期四大隊部分學員為主於1937年8月中旬在延安組成。主任丁玲,副主任吳奚如。
抗日戰爭時期,在我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分別給日軍以重創之際,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和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也活躍在抗日前線。他們的工作,在為抗日戰爭服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特殊而重大的。
1937年5月,劫夫來到延安的第二天,即寫信給中央軍委,要求在延安學習或工作。不久,他進了延安人民劇社。
延安人民劇社的全名叫中國工農紅軍人民劇社,由一、二方面軍和陝北紅軍聯合組成,是陝甘寧邊區唯一的劇社,受中宣部領導。劫夫的多才多藝在這裡派上了用場,他的職務是教員,但是畫畫、排戲,什麼都干。也正是從這時起,他開始記小調填新詞,學習寫作歌曲。
那把他隨身帶到延安的小提琴,在這裡成了一個稀罕物。劫夫在一些晚會上演奏小提琴,受到熱烈歡迎。
那時,劫夫還能拉鋸條。普普通通的鋸條,讓他用提琴弓子一拉,竟發出美妙的聲音,聞者無不贊嘆劫夫是個能人。許多延安人由小提琴認識了劫夫,劫夫也用小提琴結識了不少朋友,陳明就是其中一個。
6月,抗大正在為紀念高爾基逝世的晚會做准備。當時計劃演出田漢的話劇《回春之曲》和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獨幕話劇《母親》,前者由住在城外的抗大四大隊部分學員完成,后者由城內的四大隊十二分隊和陳明所在的十三分隊承擔。
教堂的土台子是他們的排練場,陳明在劇中飾演母親的兒子。劇中,陳明有一段獨唱,那是真正的“獨唱”,因為沒有任何伴奏。一天,他唱著唱著,突然覺得自己不孤獨了——有美妙的小提琴聲在陪伴他。排練結束后,他在台下的角落裡發現了手持小提琴的劫夫。他們因此相識。陳明發現劫夫性格沉穩,話語不多,心地善良,多才多藝。
不久,西北戰地服務團開始籌建,參與調人工作的陳明第一個就想到了劫夫,他把他推薦給了准備出任西北戰地服務團主任一職的丁玲。西北戰地服務團是抗日戰爭爆發之后,中共中央領導和組建的第一個戰地服務團,在當時非常重要。
對於劫夫的調任,丁玲表示同意,可中宣部的負責同志卻提出異議:這個從淪陷區來的青年,連抗大都沒進過,怎麼可以來西北戰地服務團呢?可是陳明和丁玲執意要調劫夫,並最終如願。劫夫就這樣進了西北戰地服務團。
這是劫夫生命中的一次重要機遇。在西北戰地服務團的歲月,他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從一個有正義感的進步青年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革命者。作為一名作曲家,他在這裡起步並寫下了令后人傳唱不衰的著名篇章。
1937年9月12日,劫夫跟隨西北戰地服務團,高舉著鮮艷的紅旗,唱著由丁玲作詞、自己作曲的團歌,邁著堅定的步伐,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一路上,他們宣傳革命,鼓舞官兵。分在美術組的劫夫,寫標語,繪畫,上台唱歌,演奏樂器,演戲,甚至制作樂器,無所不干,成了西北戰地服務團內美術音樂戲劇樣樣都拿得起的絕無僅有的多面手。
1938年3月,西北戰地服務團奉中共中央命令,乘木船橫渡黃河,來到國民黨統治區陝西省省會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