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孩子為羅公唱起“聖歌”
我們在柬考察期間乘坐一部豐田商務車,司機是暹粒當地人,路況熟悉,駕駛技術也好,很愛說笑。一路上,羅公坐在副駕駛位子與他用英語聊天,並不時地把重要信息翻譯給我們。慚愧的是,我們一行人中隻有羅公懂他的柬式英語。休息時,羅公手拉手與司機在豐田車前拍照留念。司機也許不會知道,與他拉手的長者是中國頂尖的古建專家,但是,他會記得一群謙和有禮的中國人很尊重他,感謝他的服務。
在崩密列寺,正遇到當地學生為因生活困難而輟學的學生募捐,羅公說:柬埔寨國家還比較落后,這裡孩子們生活條件、學習條件都很差,我們也盡點微薄之力吧。他仔細閱讀募捐的英文說明,確信無誤后,便欣然捐款。在接受羅公的捐款后,幾個孩子立刻站成一排為羅公唱起“聖歌”。
與羅公相處這短短的數天之中,我苦苦思索著“大師”的內涵。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大師呢?是大學問家、大智者嗎?恐怕不完全是。羅公的形象讓我對大師有了一個直觀的清晰認識,那就是,大師不僅是在本領域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還要具備那種質朴無華卻能強烈地感染人、影響人的力量,他能讓浮躁的氛圍沉靜下來,讓周圍的人心緒純淨起來,他還能帶動大家自覺自願地獻身於一樁偉大的事業之中。羅公那讓人如坐春風的氣場,不正是他學識淵博、人品高尚帶給人們的正能量嗎?
羅哲文先生的仙逝喚起人們無限的追思。在他離開我們一周年的日子,我寫下這段回憶,來紀念這位可親的長者,一位了不起的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