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通常是下午4時左右外出爬山,大約到晚9時“打道回衙”。他爬山不緊不慢,走了一陣,坐下來略歇。為了安全,張耀祠最初曾給毛澤東戴墨鏡、戴大口罩。對此,毛澤東很不高興,后來就取消了。
除了爬山之外,毛澤東喜愛游泳。張耀祠記得,毛澤東游過北戴河、長江、珠江、贛江、錢塘江等等。
在飲食上,毛澤東一天基本上吃兩餐飯,個別時候也吃三餐。“毛主席平日粗菜淡飯,以大米為主,愛吃糙米飯,菜以青菜為主,愛吃的有辣椒、紅燒肉和武昌魚。他不喜歡喝牛奶,不喝酒,卻愛喝茶,對龍井茶情有獨鐘。我每年都代他向杭州定購龍井茶葉。”在張耀祠印象中,毛澤東工作起來從不分鐘點,經常連續幾個晝夜不停,吃飯也沒有鐘點,只是感到餓了才想起吃飯。
隨毛澤東到地方巡視,8341部隊與地方警衛部隊打籃球一直贏,毛澤東不高興了,“到了地方,人家熱情接待你,不要老想贏人家,要講友誼、講團結嘛”!這雖然是件小事,卻讓張耀祠體味到毛澤東的細心和周到。
毛澤東年過80之時,仍像個不服輸的青年,有一次曾找張耀祠掰手腕,比手勁。“我看他是吃了安眠藥,很興奮。我擺出一副較量的架勢,但沒有用勁,有意讓他贏,他一開始就使勁壓住我的右手,我說:主席!你的手勁真大,我比不過你。他哈哈大笑,興致很高”。這時候,張耀祠已經不把毛澤東當作領袖看了。在他眼中,毛澤東更像是一位慈父、一位有些天真任性的兄長、一位和善的垂暮老人。
毛澤東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讀書的范圍十分廣泛,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從古代到近代,從國內到國外,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軍事、歷史、地理、文學、外語等。毛澤東曾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沒有書就沒有我毛澤東。”每次毛澤東外出視察,張耀祠都要為他帶上兩三箱書。除此之外,還根據毛澤東的需要在外地替他借書,杭州、上海、廣州、武漢、成都、廬山等地圖書館都留下了張耀祠為毛澤東借書的記錄。
張耀祠說:“在我跟隨毛主席的歲月裡,他的工作精神、學習勁頭都使我非常感動。他在百忙之余還孜孜不倦地看大量材料,審批黨政軍報送的文件,讀書看報。戰爭年代是這樣,和平建設時期更是見縫插針,博覽群書,學以致用。”他說,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毛澤東最喜歡閱讀《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以及哲學、中國歷史、中國古代文學。“他讀古書是從傳統文化遺產中汲取豐富的思想營養,批判地繼承其中大量積累的民族智慧和治國經驗。許多書他都看了好幾遍,作了不少標記和批注。《資治通鑒》他讀了20多遍”。
書,幾乎成了毛澤東的伙伴。他常常手不離書,躺在床上要看書,吃飯要看報,上廁所要看書。張耀祠說:“在毛主席的臥室裡,床上三分之一放的是書,三分之二才是他睡覺的地方,床頭上面還要放一些書。會客廳、廁所裡,到處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在廁所裡放著由他自己選定的書籍和鉛筆。他每天除了工作、睡覺外,其余時間抓緊看書學習。一年到頭從不休息,甚至生了病還堅持看書學習,他認為看書就是休息。”書,可以說成了毛澤東生命的一部分。
毛澤東與將帥們的恩恩怨怨社會上傳說很多,張耀祠看到的卻是另一面。1965年9月的一天,毛澤東收到彭德懷的長信后,一大早就在頤年堂約見彭德懷,一見面就說:“早在等著你,還沒有睡覺,昨天收到你的信,也高興得睡不著。你這個人有個犟脾氣,幾年不寫,要寫就寫8萬字。現在要建設‘大三線’,准備戰爭,按比例,西南投資最多,戰略后方也特別重要,你去西南最合適。你說的3條保証,我還記得后面兩條。也許真理在你那邊,讓歷史去作結論吧!”
當時,張耀祠就在毛澤東身邊,他說:“毛主席一語雙關,這說明他也在反省自己的問題。”
1966年,中南海機關中的一些造反派攻擊朱德是“黑司令”,說他對中國革命沒做多少貢獻。在一次政治局會議時,毛澤東請朱德挨著自己坐下,感嘆地說:“紅司令,你好嗎?有人講你是黑司令,我不高興,朱毛朱毛,沒有朱哪有毛,你是朱,我是朱身上的毛啊!”
張耀祠說:“在毛澤東心裡,還十分留戀井岡山和長征的歲月。他在晚年經常同我談起紅軍過雪山草地的日子,教育我們不能忘本。每每講到動情處,他的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
毛澤東一生勤儉節約,十分注意節約水電,“甚至要求火柴用完了,把火柴盒留起來,買些散的火柴裝上再用”。在衣著上,毛澤東進城后做過一套制服,“這套制服隻用於接見外賓和參加會議等場合穿,其余時間穿便服或睡衣閱批文件、看材料、看書、看報。開國大典時做了一套制服,隻穿了一天,以后再不穿了,送給身邊工作人員了”。張耀祠等工作人員見到毛澤東的襯衣、睡衣、毛巾被等用品上面的補丁“千姿百態”,“不成方圓”,灰布頭、藍布頭,也有白布頭,有什麼布頭就補什麼布頭。毛澤東總是說:“沒有關系,穿在裡面別人看不見,我不嫌就行了。我的標准是不露肉、不透風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