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人民日報社舊址的歷史與變遷:王府井大街117號尋蹤

朱悅華
2013年05月14日09: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印鑄局及其他

陳慶余先生回憶,在王府井大街路西的大紗帽胡同與梯子胡同(現歸入大甜水井胡同)中間,印鑄局佔地約1.6萬平方米,有百十間房屋。

據《東華圖志》記載,當時在小甜水井胡同(小甜水井胡同位於大紗帽胡同西段,現歸入大紗帽胡同)、大紗帽胡同一帶居住的高官重臣還有大學士長齡(居住在大紗帽胡同,正一品),刑部尚書廖壽恆(居住在大紗帽胡同,從一品),理藩院尚書、綏遠將軍貽谷(居住在大紗帽胡同,從一品),戶部侍郎陳璧(居住在小甜水井胡同,正二品)等,從印鑄局范圍看,似應包括這些大臣官員的部分住宅。

1979年人民日報社搬遷前,范圍向西一直延伸到晨光街,北到大甜水井胡同,東到王府井,南到大紗帽胡同,應是將上述清朝官員府宅一並納入其中的。此時人民日報社房屋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佔地2萬多平方米。

清印鑄局下設文牘、庶務、發行等科室,宅院根據需要進行了改造,建立了鑄字、排版、印刷、裝訂、機房等車間。除了印報外,印鑄局還鑄造、鐫刻朝廷和官員的大印及勛章等。

1911年6月,以奕劻為總理大臣的皇族內閣會議決定,將《政治官報》改名為《內閣官報》,並賦予《內閣官報》頒布正式法令、公文的效力。同年,《內閣官報》刊登湖廣總督向皇帝舉薦的湖北籍優秀學生名單,董用威(董必武)列在最前面。但《內閣官報》出版不到一年時間,就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一起湮沒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誕生。1月29日,南京《臨時政府公報》創刊,4月5日停刊,共發行58期,約45萬字。2月12日,清帝被逼退位,清朝統治至此結束。《內閣官報》改為《臨時公報》,每日一期,至4月30日,共發行66期,約35萬字。印鑄局一度改為政治官報局,后又改回印鑄局。

北洋軍閥混戰期間,印鑄局局長一職頻繁換人,一度停發工資,工人在葉青貽(國務院參議兼印鑄局顧問)、胡茂生領導下舉行罷工,經國務院調解始得復工。

1927年,印鑄局撤銷。

清末民初,先后有陸宗輿、陳錦濤、袁思亮、瞿宣穎、易順鼎、陳漢第、田桓、徐崇、李宣倜等十幾人出任印鑄局局長,他們大都學貫中西,或以興辦實業著稱,如陳錦濤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或以文化傳承聞名,如袁思亮舍命搶救國寶《注東坡先生詩》(現藏於台北“中央圖書館”),李宣倜善書法、詩文,是南京中山陵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碑刻書寫者之一,曾為梅蘭芳修改唱詞。即使為人們所痛斥的賣國賊陸宗輿,也有興辦鋼鐵工業(龍煙鐵礦公司即北京首鋼前身)的貢獻……他們走馬燈似的出入王府井大街117號,是清末民初一代知識分子的縮影。

王府井大街原117號門牌號現已改為277號,名副其實是個“大雜院”,產權單位包括經濟日報社、東城區委等好幾家﹔經營單位就更多了,北京好友世界商場有限責任公司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家。筆者在該公司網站上看到,包括好友世界商場、大宅門招待所、王府井陶瓷城、古井食樓餐廳、王府井小吃街、民俗文化街、游戲廳等,佔地1.3萬多平方米,物業2萬多平方米。

據筆者實地考察,好友世界商場經營場地范圍主要是人民日報社原新舊辦公樓和車庫、食堂等。而佔地面積9000多平方米的印刷廠及消防通道為經濟日報社所轄,但令人憂慮的是消防通道已變成擁擠、臟亂的小吃街和民俗文化街。靠近大甜水井胡同部分平房為東城區所轄,目前已拆遷,雜亂無章,似乎還在開發中。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