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1970年天安門城樓秘密翻建始末 施工人員需"根正苗紅"

2013年05月14日14:15   來源:文摘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懸挂國徽絲毫不能偏離中軸線

在對天安門城樓翻建拆除前,姚來泉配合測量局的技術人員,一一測量城樓所有的斗、拱、柱及端門等構件。之后,凡拆下的每一件木構件都拍成照片,按順序編號,然后交由北京建筑設計院畫圖,再按照圖紙進行木構件加工。拆除舊城樓僅用了7天時間。

重建天安門城樓時,斗拱所用木料都是楠木,來源於東直門城樓。所有木構件都作了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學處理。天安門城樓有60多根柱子,每根12米長。那些重7噸以上的,一輛載重15噸的卡車也隻能拉一根。當時曾在海南島和西雙版納原始森林找到了質地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運輸成了問題:火車時間太長,直升飛機吊不起來,兩架飛機一塊吊又太危險。最后,許多木料都從加蓬和北婆羅洲進口。這種木材似紅木,質堅,遇火不著,隻冒煙。

周恩來總理自始至終都關注著天安門城樓的重建工程。天安門正脊兩端的大吻原來是龍的形狀。但在重建時,對圖案和彩畫的處理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古建筑應當按照傳統的方式修建﹔另一種意見是,傳統的都是“四舊”,屬於封建內容,新中國的天安門應具有革命意義,要用葵花向陽和延安寶塔等圖案來代替。兩種意見相持不下。周恩來看完報告后說:“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原主體部分不要改。”

天安門城樓竣工前夕,懸挂國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工作組經過反復挑選,最后將這項神聖的任務交給了姚來泉。當時的國徽是由北京雕刻廠制作的,直徑1.7米,需要8個人來抬。按要求,國徽的位置要對准北京的中軸線,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差。懸挂時,技術人員站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中軸線上,用經緯儀對准天安門城樓,即經緯儀中的線要和國徽上細如發絲的中心線重合。姚來泉根據對方左右手示意的兩面黃旗,不斷地調整國徽的位置。整整用了一個上午,才把國徽准確無誤地挂在了北京中軸線的位置上。

天安門城樓的重建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開工,到1970年“五一”前竣工。隨著覆蓋了110天的神秘大棚被拆除,一座嶄新的天安門城樓展現在世人面前。

(《黨史縱橫》2013年第1期 王夢悅)

(責編:王新玲、孫琳)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