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祺瑞
三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一任民國臨時執政的鐵腕人物段祺瑞,在動蕩黑暗的北洋時代,他登上了權力和榮譽的巔峰,然而他下台后的十年,冷漠和失落伴隨他度過了淒涼的晚年。
隱居天津
1926年4月20日,失去了北京臨時執政寶座的段祺瑞回到了天津,定居在日租界須麼街魏宗瀚公館(魏是他的舊部)。從此,61歲的段祺瑞離別了中國的政治舞台。
段祺瑞在天津隱居,沒有經濟來源,隻靠舊部和學生來救濟,幸虧他的舊部和學生在歷屆北京政府為官很多,所以生活還能維持下去,但畢竟不能和他掌權時高枕無憂來相比。為了節省家中開支,段公館的規模縮小了,廚師、打雜、看門人隻剩十余個。原來太太和小姐們每人屋裡三四個佣人也壓縮到1人。在北京時,從不過問家裡日常開銷的段祺瑞,在天津也認真地管起家務,每日賬目他都要過目審核。
段祺瑞表面上厭倦政治,但他每日讀報,關注時局的發展,他與各方面的勢力接觸和書信往來,妄圖東山再起。同年8月,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開始,南方數省的北洋軍閥全面地潰敗,消息傳來,段見形勢日非,出山之望成為泡影,更感到窮途末路,他大病了一場。
1932年3月3日,日寇劫持流亡在天津的溥儀到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土肥原又積極勸說段出山,利用段在北洋軍人中的威望和影響,建立華北偽政權,為其侵略服務。這些情況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注意和不安,蔣介石授意國民黨政府皖籍要員吳忠信,並通過他的引薦,在北京飯店與段的侄子段宏綱見面。段宏綱回憶說:“蔣對我說‘我亦保定陸軍學堂的學生,段是我的老師,我因公務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先生’。”(參見段宏綱《安徽文史資料》第13輯)會見后,蔣派吳忠信去天津拜訪段,並送去兩萬元生活費。以后三四年也陸續送去過巨款。
1933年1月19日,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受蔣之托,並持蔣的親筆信到天津,在信中蔣懇請段南下頤養,並表示待其南下之后,“得隨時就商國事”。就在這時候社會上傳來消息說日本人要劫持段……在這種情況下,段接受了蔣的邀請。他對錢永銘說:“我已老不中用了,如介石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可以隨時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