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社會主義改造與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

對毛澤東批評“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秩序”的思考

沈雁昕
2013年05月27日10: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三大改造”前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歷

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要理解毛澤東為什麼批評“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秩序”,首先需要對新民主主義社會作一個總體的歷史回顧,從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上進行解讀,才能不失偏頗。

新民主主義社會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至“三大改造”前,新民主主義社會思想及實踐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新民主主義社會思想在中國“走什麼路”的艱辛探索中形成。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結合中國的實際,逐步懂得了中國革命要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的道理。但對於黨必須掌握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從而使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得以最終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開始並不十分明確,進而中國革命經歷了嚴重曲折。

為了向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說明黨對於中國革命的全部見解,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集中全黨集體的智慧,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列寧關於民族和殖民地理論為指導,以對中國國情的科學分析為基礎,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和教訓,於1939年底1940年初,先后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和《新民主主義論》,系統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進而提出新民主主義社會思想,科學認識了中國革命發展前途。毛澤東從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出發,指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為兩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他說:民主主義經中國共產黨所領導,就“已不是舊范疇的民主主義,已不是舊民主主義,而是新范疇的民主主義,而是新民主主義”(《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5頁。)。由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毛澤東明確指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發展道路。這一思想,人們習慣於把它概括為中國革命“兩步走”思想。

毛澤東進一步指出:為無產階級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是“以建立資本主義的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而是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社會”。(《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8、672頁。)從而,新民主主義社會思想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被鄭重提了出來。

第二階段,新民主主義社會思想在“建什麼國”的探索中得到發展。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明確提出新中國的國家制度是“以全國絕對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家制度”(《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6頁。)。顯然,在新民主主義社會思想體系中,“建什麼國”是一個基本問題。但是,從《新民主主義論》誕生直到解放戰爭初期,黨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如何引導革命戰爭走向勝利。這一時期,對於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新中國,毛澤東隻勾畫出了大致的輪廓。

從1947年底開始,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進攻階段,中國革命即將走向全國勝利之際,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前途的關注,就逐漸聚焦於“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新民主主義國家”。他關於新中國建國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新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1948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們政權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頁。)。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從而確立了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

(2)新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體。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我們不採取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會制度,而採取無產階級共和國的蘇維埃制度。”(《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265頁。)1949年9月29日,《共同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國體,即“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第4、5頁。)

(3)新中國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存在多種經濟成分。1949年9月29日《共同綱領》頒布,確定了新民主主義的五種經濟成分,即: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五種經濟成分在新中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國營經濟為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凡屬有關國家經濟命脈和足以操縱國民生計的事業,均應由國家統一經營”﹔“合作社經濟為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為整個人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凡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營經濟事業,人民政府應鼓勵其經營的積極性,並扶助其發展”﹔“國家資本主義與私人資本合作的經濟為國家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第7—8頁。)

第三階段,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在國民經濟恢復中全面展開。毛澤東在1956年回顧新中國成立初期歷史時,指出:新中國“前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恢復國民經濟和進行前一革命階段中沒有完成的各項社會改革”(《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頁。)。這段特殊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思想得到全面實施,整個社會呈現出鮮明的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特征。

這種過渡的特征,首先表現為新中國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緊迫性。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委托起草了會議宣言,宣言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將遵照共同綱領在全中國境內實施人民民主專政”﹔“將指揮人民解放軍將革命戰爭進行到底”,“鎮壓一切反革命分子的陰謀活動”﹔“反對任何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爭取世界的持久和平”。遵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肅清國民黨殘余軍隊的作戰,到1951年10月,完成了除台灣和少數海島以外的全部中國領土的解放。沒收官僚資本的任務也在新解放城市展開,到1950年初,合計接管官僚資本的工礦企業2800余家,金融企業2400余家。人民政府廢除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的在華經濟特權,收回長期被帝國主義佔據的中國海關,實行對外貿易管制和對外匯的管理,維護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經濟等方面利益。七屆三中全會后,新中國經過抗美援朝戰爭,打退了美國侵略軍,1950年冬到1953年春,我們黨在新解放區的農村徹底消滅了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12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安定了社會秩序。這些舉措,最終使我國實現了空前的統一,國防力量得到增強,人民民主專政得以鞏固。

這種過渡的特征,還表現為新中國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條件的任務艱巨性。早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即已指明“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其他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一個中心工作並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頁。)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極其困難的財經狀況,黨精心領導了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的重大斗爭,結束了國民黨統治時代自抗戰以來連續12年使人民深受其苦的通貨膨脹和物價高漲的局面,也結束了舊中國幾十年財政收支不平衡的局面。1950年6月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總口號和總任務,開始為恢復國民經濟而斗爭。從1950年開始,到1952年的三年間,黨領導了農村土地改革以解放生產力﹔進行了交通運輸、工業、貿易的恢復和發展工作﹔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國民經濟得到了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國營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合作社經濟都得到發展。

至此,在“三大改造”實施之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思想及實踐已經經歷了三個有機銜接的發展階段,“三大改造”前夕已經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時期。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