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看好萊塢70年前怎樣拍的抗日劇

2013年06月03日17:05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延伸解讀

比咱們拍的抗日神劇強多啦

“盡管沒有誰規定抗日題材作品隻准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講述,但畢竟那段切膚之痛的歷史離我們相去不遠。我們的勝利是用巨大的犧牲換來的,這是我們認識那段歷史的基本理性。現如今,抗日題材電視劇悄然卸下了宣傳教育的包袱,變為純粹的娛樂品,自是有它內在的邏輯,但這種自我解放也確實夠徹底的,連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顧,血肉之軀鑄就的抗戰精神在神劇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戲化,變做掩護暴力刺激的一張虎皮。”不久前,央視《新聞1+1》節目這樣評價愈演愈烈的“抗日神劇”現象。在目前抗日神劇泛濫,觀眾討伐聲不斷的環境下,這部《龍種》被網友們挖掘出來,令很多影迷對影片中關於中國人性格的精准洞悉表示驚嘆。

一位名叫“馬拉河尼羅鱷”寫道:不管拍攝初衷如何,但在那個年代,西方社會已經對中國的民生國情洞察得入木三分。對這個民族暫時的落后和所遭受的不幸,並不是單純的嘲弄,相反預見了新時代人們更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前進方向。

一名叫“大海撈小魚”的網友評價道:以小見大,詮釋了為什麼普通的中國人也會拿起刀槍來反抗侵略者。而一名叫“燃燒的翅膀”的網友感嘆:多看看這種教育意義的(電影)比那些泡沫(抗日神劇)強多啦!

這也使得很多網友對於《龍種》描寫的人物感情和命運的變化有更深的認同感。一群化過妝的老外扮演的中國人,不但沒有引起網友們的疏離感,反而很快就被演員精彩的演技和片中處處透露出的中國人特有的幽默和生活氣息所深深感染,並在內心深處認同於影片中傳達出的戰爭觀和家國情懷。

一名叫“御風的女子”的網友在微博上寫道,《龍種》中有句台詞,“在自由與和平下的土地才是祖國!”她一晚上都在思考這句話。“所有的自由與和平都需要自行爭取,沒有什麼是天經地義恩賜的。”而更多網友表示,片中出現的這些外國演員,“除了相貌之外,一點兒都不雷人”,“相反有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很多網友感慨,早在70年前,好萊塢就拍出了這樣一部有深度和真情實感的抗日電影,而作為影片的主角,國內很多抗日影視劇還處在喊口號和胡編亂造的階段,“這不能不讓我們感到失望。”

《龍種》中也出現了日本兵強暴老人和女人的情節,但是電影並沒有直接展現這些畫面,而是用剪影和女人慘烈的呼叫聲來表現,效果更加好。

《龍種》的網絡走紅,表明抗戰歷史劇不一定非要描寫那些異想天開的戰爭場景,那些生活化的內心轉變和人物命運遭遇更加能夠展示出一個民族中老百姓保家衛國的決心和眾志成城的力量。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們國內創作力量的薄弱,也讓我們看到了早期好萊塢的制作水准和外國演員在塑造角色上的深刻功力,而且,並不是有錢就能夠很快解決的。本報記者 王金躍

記者點評

香蕉式的抗戰歷史劇

我們常用一個詞來形容那些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國人,這就是“香蕉人”,他們雖然長著一副中國人的面孔,但是在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上已經美國化了。

我想用這個詞來形容這部近期在網上走紅的《龍種》非常合適,當網友們津津樂道於那些美國演員們神似的表演時,也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這部電影的兩大特點:一是在影片的布景和演員的形體上盡量還原中國人的生活特點﹔而在影片的內容表達上,這部影片顯然用的是好萊塢的敘事方式和長期以來對於人性的解讀技巧。

當然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賽珍珠小說的功勞,看了這部電影后,我立刻想起了林語堂的那部《吾國吾民》的散文集,而事實上,當1934年林語堂在美國用了10個月的時間寫出了轟動一時的《吾國吾民》時,當時還是好友的賽珍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她在給這本書的序言中這樣贊美道,“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

《龍種》不單單只是演員神似的表演技巧和那些幾可亂真的布景,片中最讓人稱道的卻是無處不在的對於中國人國民特點的幽默解讀,就像《吾國吾民》中總結的那樣。比如說,片中二兒子在閨房中這樣跟赫本扮演的妻子小玉表白,“但願老天原諒我說這話,我真壞,我愛你勝過愛父親和母親,如果食物隻夠父母或你吃,我會把食物給你,讓他們挨餓。”這段乍聽大逆不道的話很少會出現在中國男人的公開談話中,但在閨房談話中,卻體現了中國男人在面對父母和妻子兩難時的一種溝通技巧,這種帶著林語堂式幽默的對白片中不少,如果沒有對於生活的深刻觀察,很難有如此精准的感悟,相信這也是讓網友們信服的一個重要因素。

《龍種》並不是一部干巴巴說教的電影,它很有技巧地將一個閉塞中國農村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跟現代文明的沖擊交織在一起,影片中父親譚凌的哲學是,“我隻相信若一個人清守度日,就算有邪魔來到,也傷害不了他。他總能去克服困難,這就是我度日的方式。”當銀彈(炸彈)將地裡炸出一個大坑的時候,初次見識現代武器威力的村民中竟有人說,“十年來我一直想在自己地裡挖個池塘,這就是了。”

此外,《龍種》還通過赫本扮演的小玉角色來展現女性自由反抗意識的覺醒,通過譚凌的反詰提出“人怎麼會如此對待別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這樣的哲學命題,還通過對三兒子殺人“上癮”的不滿,婉轉對戰爭的殺戮給人性帶來的異化提出了反省和思考。

在戰爭片這個領域,《龍種》並不算一部經典之作,它能夠帶給網友們如此大的震撼,在某種程度上也表達了網友們對於目前那些異想天開的“抗戰神劇”的強烈不滿,《龍種》並沒有大吹特吹什麼“民族微言大義”的口號,它只是通過一個家庭的悲慘經歷,從人性和一個父親、兒子、妻子、兄弟的身份來逐漸激起國民對於入侵者的刻骨仇恨,從而達到同仇敵愾的目的,這一招,直到現在,好萊塢仍然在用,並且依然奏效,如《拯救大兵瑞恩》、《愛國者》等。(記者 王金躍)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