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原題:尼克鬆訪華與中國電視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電視技術處於世界最發達行列。1960年,美國有440個高清電視台和75個超高清電視台,87%的美國家庭擁有電視機。到1965年,美國所有電視網播出的節目均以彩色為主,93%的美國家庭擁有電視機。1964年,國際通信衛星組織成立。1965年6月28日,被稱為“早起的鳥兒”的國際通信衛星組織一號發射跨大西洋信號。隨后,美國和日本之間進行了第一次電視傳輸。
伴隨美國電視技術的進步,電視新聞報道在政治上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尼克鬆在電視報道中飽經失敗與成功的波折,深諳電視報道對其政治生命的作用。在其出訪中國的隨行記者團中,電視媒體記者是最龐大的群體。
美國總統的出訪總伴隨著強大的記者團,這既是發達的美國信息社會的特點,也是一種需要。美國總統出訪期間,每天要舉行新聞吹風會,通過衛星傳遞電視節目,並隨時進行電視的現場轉播。可在當時,這對中國是極為新鮮的事兒,甚至聞所未聞。
當時中國黑白電視的發展水平、電視的普及率遠遠落后於美國,彩電研制剛處於起步階段,電視節目的類型也極為有限。因此,憑中國的電視水平,無法擔負尼克鬆訪華活動的電視報道。
1971年8月16日,基辛格、沃爾特斯和洛德,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向中國方面提出了尼克鬆在華期間的通訊問題和媒體報道安排。9月13日,基辛格與黃鎮大使會晤。基辛格提出,尼克鬆訪華期間前往中國的記者人數至少是100到150人,而且技術問題需要提前著手。
電視轉播是美國總統第一次中國之行的必備項目。美方提出要使用通訊衛星進行最快速的報道,但當時中國還沒有這種設備。於是,周恩來總理與基辛格進行了反復磋商。出於先前對美國來訪人員數字的大幅度刪減,周總理同意將美國隨同來訪人數定為350人,其中包括80名記者。對於衛星地面站的問題,周恩來總理設想了兩個解決方式,一是購買的方式,另一個是租用的方式。周總理還提出可否由中國建造通訊衛星站工作室,然后向美國租用他們安置的設備,或是由中國政府出資買下供美方使用的通訊衛星,然后租給美方使用。對此基辛格表示,可能隻有他和尼克鬆明白為什麼美國方面可以無償地提供這些設備,而中國方面卻堅持要支付費用。基辛格表示他完全理解並對此非常欽佩,並表示雙方要共同商討出一個租用合同。最后,雙方同意由中方購買美國的衛星地面站設備,再租給美方使用。中方在北京和上海,突擊建造了幾幢小平房,將美方提供的衛星地面站及附屬設備由郵電部會同北京電視台的技術人員和翻譯協助美方進行了安裝。
周恩來召集會議進行研究,原則同意美方提出的通過衛星轉播尼克鬆在華活動實況,決定由中國政府出資買下供美方使用的通訊衛星,然后租給美方使用。周恩來說,在主權問題上,我們一點不能讓。美方原來說他們自己帶通訊設備,不要我們付費。我們說,這不行,我們是主權國家,我們買過來,租給你們用,你們付費。這樣一方面維護了我們的主權,另外我們跟他們使用時總能學到一點技術。尼克鬆訪華的先行官羅恩•沃爾克對當時的情形回憶說,他們幫助中國方面的工作人員了解電視報道的復雜過程。他說:“我們會把一切都寫下來,細致到每一時刻的具體安排。我們會畫一些圖,同時編寫現場安排說明。他們把這些圖從英文翻譯成中文后使用。我們從頭到尾指導他們,他們如飢似渴地跟我們學。在電視節目錄制方面,他們真的是對我們言聽計從,因為他們的電視糟糕透了。我認為在某個時候他們意識到這符合他們的最大利益,隻要這次事件發生,那個巨大的衛星轉播箱一定會投入使用。這個設備會把本次事件轉播到世界各個角落。他們願意按照我們的建議去做。我認為,這是根本,我相信這是周恩來的安排。”沃爾克沒有判斷錯,如上所述,這正是周總理的安排,這也是當時中國不得不採用的一種學習方式。攝影師和技術人員的每一個看管員都在努力地想搞懂用於採訪的復雜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