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是中央批准全國唯一系統展示陳雲生平業績的單位。文物是陳雲紀念館存在的基礎,也是紀念館內涵的重要體現。至今,紀念館保存著4萬余件的藏品,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陳雲文物收藏中心。這些文物是陳雲同志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體現了一位偉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風范﹔這些文物是陳雲廉政觀的重要佐証,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思想理論與歷史貢獻。下面,我以陳雲文物為載體,從四個方面簡單地闡述陳雲同志的廉政觀。
一、勤政為民,是廉政觀的根本前提
陳雲文物是一位偉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實寫照。一隻舊算盤,記錄著陳雲在燈光下計算各種經濟數據﹔一隻公文包,裝的是全國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一盞台燈,是陳雲在夜間工作的最好見証﹔一隻茶壺和幾隻茶杯,讓人們想起:(擬加:上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為解決經濟困局,陳雲4次回家鄉調查研究,沒有領導陪同,也沒有專車等候。陳雲一生注重調查研究,他始終堅持“不迎不送,不請不到”的規矩。他到地方調查研究,從來不要黨政主要負責人迎來送往,有事才請到他下榻的住所談工作,不請就不要他們來。他認為,省委書記、省長們應靜下心來謀全局、想大事,扑下身子去辦實事。窮於應酬的作風,既當不好領導,也對黨和人民沒有任何益處。
陳雲一生之所以能夠做到廉潔從政、勤政為民,最為根本的原因是他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1939年,陳雲指出:要“經常了解群眾的情緒,群眾的呼聲,幫助群眾解決困難”﹔新中國成立前夕,陳雲明確指出: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為大家‘當差’的,是遵循工人、農民和其他人民群眾的意見辦事的”﹔改革開放初期,陳雲說:“搞經濟建設的最后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親民之官,以廉為基”。陳雲心中時刻裝著人民,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吃飯、穿衣問題。當他在市場上了解到女同志買不到發夾,特意要求冶金部調好鋼來生產制作。他曾被稱為“不管部長”,也就是說,別人不管的小事,他都要管。在陳雲看來,為政清廉與為人民服務是辯証統一的,要想為人民當好“差”,就要在政治上保持廉潔作風﹔而隻有保持廉潔的作風,才能真正地為人民服務。
二、艱苦奮斗,是廉政觀的重要保証
陳雲曾指出:每個黨員,“必須具有艱苦奮斗的精神,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我們必須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陳雲不僅清醒地認識到艱苦奮斗的長期性,更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紀念館保存著陳雲穿過的衣服。其中一件棉坎肩,是1946年他在臨江任遼東軍區政委時,軍區參謀長望著天寒地凍下的政委,每晚都在哈哈手后再起草電文,每次開會都把軍大衣裹了一次又一次,他十分心疼政委,特意請人縫制了這件棉坎肩,給政委暖暖身子。這件棉坎肩,陳雲穿了38年,上面打了32個補丁。陳雲在1952年出訪蘇聯,1954年出訪越南前夕,分別做了一套藏青色毛料和一套灰色的中山裝。這兩套服裝,也只是他在接見外賓時或參加重要活動時才穿。活動一結束,就趕緊收起來。天長日久,有的部位磨損了,就請夫人於若木縫補。實在補不好了,就送店裡織補。這兩套服裝,陳雲穿了30多年。他穿的內衣內褲也都是補了又補。他穿的大衣也是兩用的: 春秋是夾大衣,到了冬天,就把厚絨襯裡用扣子扣上,成了厚大衣。周恩來總理曾經感嘆地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陳雲同志真會過日子,你們應該向他學習。”
紀念館保存著陳雲身邊工作人員提供的一日三餐的食譜。粗茶淡飯伴了陳雲的一生。他幼年家境貧寒,自小就體驗到人生的艱辛。入黨參加革命尤其在長征途中,經常飽一頓,飢一頓,既要忍飢挨餓,又要帶兵打仗。在69年下放江西“蹲點”,又親眼目睹、親身體驗了基層群眾生活的艱難。他多次對身邊工作人員說,“節約是我們過獎建設的法寶,是黨的優良傳統,這個傳統不能在我們手上拋棄、毀掉。”因此在陳雲的食譜中沒有燕窩、魚翅等高級菜,都是簡單的家常菜。早餐:面包、果醬和豆漿﹔午餐:一個葷菜、一個素菜、2兩米飯﹔晚餐:一個素菜、一個豆制品、1兩半米飯。難怪陳雲的廚師說,“首長一年到頭就吃那幾樣普通的家常菜,我這個技術也提高不了。”
陳雲始終強調勤儉節約。在家裡,為了節約用水,他指揮工作人員制作了一個簡易水斗,這個簡易水斗現保存在紀念館﹔在中南海家裡的水池旁貼著節約用水的字條。在紀念館還保存著陳雲使用過的短到不能再短的鉛筆頭﹔擠到不能再擠的牙膏皮。為了節約用紙,陳雲總是舊台歷的背面寫字辦公,現在紀念館保存著許多舊台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些日常生活的平常事,反映著陳雲的崇高品德,給黨員干部作出了榜樣。隻有每位黨員干部帶頭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早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