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成都黃埔軍校校址考

陳宇
2013年06月27日09:29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進入正門,兩側是一排平房,分別為傳令室、會客室、警衛排、軍樂隊駐地,迎面是廣闊的廣場。東側是廣闊的大操場,西側是器械練習場。進入廣場首先看到的是廣場北側中間的升旗台,又稱檢閱台。升旗台中央是一根高約20米的杉木旗杆,上面飄揚著軍校校旗。校旗為長方形,中為“青天白日滿地紅”軍旗,四邊鑲一黃色寬邊,在靠近旗杆的紅色邊緣上,印有“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字。

  升旗台后面40米處是蔣介石立姿銅像。這尊像,在當時是全國第一尊如此大尺寸的蔣介石立姿銅像,1944年6月奠基,由軍校教育長萬耀煌主持儀式,一年后銅像鑄成。當時軍校學生集合站隊、外出登車、畢業留影多在此銅像前。但蔣介石對這座銅像並不滿意,說“人未死就鑄銅像作紀念,是不祥之兆”,把萬耀煌大罵一通。成都解放時,這尊銅像被銷毀。

  蔣介石銅像后面20余米處是二校門,又稱“奮斗門”。二校門為牌坊式獨立建筑,距正門約有360余米。二校門呈乳白色,正門和兩側耳門呈圓拱形。頂端平直的三個圓拱形大門上端,為白地黑字楷書“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橫額。大門柱上有一副楹聯:“研究嶄新軍學,期為黨國干城。”二校門兩側,還有兩塊與側門洞等高的巨大牌匾,上書庄重的黑變體“嚴肅”兩字。

  廣場西側的器械練習場,設有天橋、木馬、單雙杠、秋千等體育器械。靠近盡頭城牆一邊,是一個面積約100~200米的射擊教練場,設有機動的標示散兵活動的活動靶。

  在二校門的正東200余米處是東校門,一般教職員工多出入此門。

  由校外經正校門和大操場到二校門、中正堂,有一條寬闊的柏油路,軍校標名“黃埔路”。路南端街中心,有一座地堡式機槍掩體和小炮樓,是1936年底西安事變時成都分校奉命應變的遺跡,軍校學生習慣稱為“軍校堡壘”。

  二校門之后80余米處為校區著名建筑中正堂,位於北較場的正中心。中正堂前端(南端)是一所兩層西式建筑,具有宮殿式的風格而無宮殿式的飛檐翹角,類似露天音樂廳講話台的台口,上方橫書“中正堂”三個楷書大字。因有堂前的這一類似舞台的平面大講台,這座中正堂又稱作“中正台”。從台口到二校門背后,構成一個能容納千人的廣場。二校門天然成為“屏風”,在這裡舉行活動,從正門外則不能完全通視。中正堂前廣場,成為軍校舉行重大儀式活動的主席台所在地,蔣介石等國民黨中央要員來軍校訓話、平時軍校全體師生集合訓話、閱兵都在此建筑前。

  中正堂主體建筑是軍校的小禮堂,平常是軍校官佐人數不多時集會、看電影的地方。正堂內寬大敞亮,裝飾富麗堂皇,典雅肅穆,懸挂著多幅楹聯,有孫中山署名的“安危他日終須杖,甘苦來時要共嘗”,還有“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等楹聯。

  中正堂四周都是花園,兩側是通往東院、西院的林蔭道。這裡常年有辛勤的園丁管理,早晚負責打掃環境衛生。20世紀末,筆者曾在東院居家五年之久。在與園林工攀談中,驚奇地得知有數位花工師傅即是當年軍校中的年輕園丁。幾十年中,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他們一直在此堅守,與這些花木相伴,迎來送往北較場春秋。 (上)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