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時期的黃埔軍校原稱黃埔軍校成都分校。1935年,蔣介石委派軍校前教育處長李明灝為成都分校主任,分校於同年10月1日成立,1936年4月15日開學。1938年1月,改稱軍校第3分校,該分校在本校遷川后即並入本校,將原成都分校北較場舊址改為校本部,學生總隊分駐西較場、南較場等地。黃埔軍校便在此延續到了在大陸的最后一期。
成都時期的黃埔軍校,佔地面積很廣,訓練設施規模也很大。在成都分校建校之初,校區是利用成都市北、南、西三個較場原有軍用營房擴建的,工程由分校副主任彭武揚負責,交給一個叫“蘇洋人”的外國人承包。因為彭武揚貪污公款,承包修建者又偷工減料,所以建筑工程質量受到很大影響。新建的北較場東院大樓,學生住進去不到兩個月就塌了一半﹔南較場新建的禮堂,竟被大風吹倒。所以,軍校在后期的一些主要建筑,多是在校本部遷來以后建造的。
蔣介石在軍校中一貫講求形式化的制式教練,為此,在北較場特別興建了一個約400x1000米的大操場,加邊沿綠化帶佔地300余畝,能容一個師或一個學生總隊的閱兵分列式和基本教練。這個大操場原是一大片的居民住宅區,軍校分校修建時,強拆了居民住房。1938年校本部遷來后,又將大校門內一側的武擔山圈入校內。
所謂武擔山,實際上是兩座小土堆,高約20多米,分稱“東台”和“西台”。武擔山被圈入軍校后,在東台建一座磚塔,在西台建一個木亭。抗戰初期,為防備劉湘部隊的偷襲,軍校在塔上設有炮兵觀測所,因此,此塔在軍校同學錄中又稱“瞭望塔”。
在武擔山下大操場西邊,修建有一個基本射擊場和戰斗射擊場。戰斗射擊場由原成都分校一個名叫龔愚的隊長負責設計,並指導施工。龔畢業於黃埔軍校第6期,后留學英國,他的設計施工完全仿照英國陸軍演習場設計。1948年初,軍校醞釀多年的新射擊場方案通過,新教練場開始在北門外石子嶺破土動工,但剛剛完工,成都即獲解放。
軍校北較場的大門,有正(南)、東、北門三個校門。正門朝南,為軍校主門。大門與兩側耳門的跨度約30余米,頂端高聳約10米,左右鐫刻藍地白字的楹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正門平時不開,舉行大的活動和典禮時,駐校本部校外校舍的學生多由此大門進出,蔣介石來校也多從此門進出。學生進出大校門,必須軍容嚴整,正步通過,向哨兵敬禮。在成都市區北郊如新都、天回鎮等地駐訓的學生來校本部,常進出東校門,走東門的距離要比南門近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