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鄧小平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山西)楊東海

2013年07月08日15:2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1980年夏,在攀登峨眉山的崎嶇小徑上,鄧小平問候鄉親。

為群眾謀利益——“要根據群眾的意見,決定食堂的去留”

從1959 年到1961 年,黨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三年嚴重經濟困難。1960 年11 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要求全黨用最大的努力來解決糾正各種“左”的偏差。1961 年3 月13 日,毛澤東給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彭真和在北京參加北三區會議的干部寫了一封信,提出應當認真調查公社內部兩個平均主義的問題,並提出希望鄧小平、彭真去密雲、順義、懷柔等地實地調查的設想。

1961 年4 月7 日至21 日,鄧小平和彭真組織五個調查組,到北京郊區的順義、懷柔等地農村進行調查。他們走訪了十幾個社隊,以蹲點、座談、訪問等形式,詳細了解農村實際和干部群眾的情況。

針對人民公社的“一平二調三收款”對社員生產積極性的影響,鄧小平說,調動干部和群眾生產積極性的關鍵問題就是要盡快制定“三包一獎懲”(包工、包產、包成本、超產獎勵、減產懲罰)和“四固定”(將土地、勞力、耕畜、農具固定到隊)責任制。包產單位要小一些,便於互相比較生產條件,讓社員在同等條件下搞生產競賽。定生產指標要留有百分之十的余地,照顧到有產可超。要克服平均主義,認真執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 承包單位之間、社員之間無論如何不能拉平。多勞多得是天經地義的事, 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

在談到如何確定吃糧指標問題時,鄧小平說,人與人之間勞動有強弱,干部也有好壞,出勤多少也不一樣。為了獎勤罰懶,不僅在勞動報酬的工分上要有差別,口糧的差別也要相當明顯。這樣就能克服平均主義,就能刺激生產者搞好生產和克服各種災害的積極性。多產多留多吃多購,按勞分配,群眾是會贊成的。

鄧小平在順義多次召開座談會,詳細了解群眾對公共食堂的看法。面對多數人都不敢說真話的情況,鄧小平嚴肅地說:“公共食堂是個大問題,現在群眾議論很多,要注意一下,吃食堂是社會主義,不吃食堂也是社會主義。”“要根據群眾的意見,決定食堂的去留。”

在調查期間,鄧小平還考察了城鎮集市和廟會。看到農貿市場蕭條,供應緊張,大批手工業和家庭副業消失,嚴重影響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后,他的心情非常沉重。他對隨行的縣委及公社負責同志說,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政策問題,是流通渠道問題,過去有人關心的事,而現在沒人關心了、自流了。他要求大家用經濟辦法,而不是用政治辦法,把生產發展起來,把各種手工業和家庭副業恢復起來。他還特別指出,社員的家庭副業不能丟,應該是六畜興旺,尤其是養豬,很重要。既能滿足城鄉人民的生活需要,又能增加農民的收入。

經過半個多月的實地調查,鄧小平、彭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5 月10 日,他們聯名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寫了一份報告。其中指出,從一個多月調查的情況看,貫徹執行“十二條”“六十條”指示的結果,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已有很大提高。但是,要進一步全面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對於供給制、糧食征購和余糧分配、“三包一獎懲”、評工記分、食堂、所有制等問題的措施,還要加以改進,有些政策要加以端正。報告明確指出,三七開供給制辦法,帶有平均主義性質,害處很多,干部和群眾普遍主張取消。建議吃食堂、不吃食堂的都給予便利,對包產的方法是不是可以採取包產那部分的余糧購九留一,對超產部分的購四留六,把生產隊的分配和社員的生活分開來。

5 月,毛澤東批發了鄧小平和彭真的調查報告。之后,在全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1961 年五六月間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重新修訂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即“農村六十條”),取消了公共食堂,取消了供給制,生產隊在管理本隊的生產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權。

(責編:王新玲、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