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的鄧小平
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種種范例常被世人所稱道。他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真正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落實到了行動上,這也是我們當今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處事之基和為政之要。
為群眾著想——“這小樓還是鄉親們住吧”
1947 年,鄧小平和劉伯承一起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強渡黃河時,指揮部選在了山東省陽谷縣蔣家庄。蔣家庄的群眾為照顧好劉鄧首長,專門騰出一座兩層小磚樓供二人居住。當村干部和群眾簇擁著劉鄧二人來到樓前時,鄧小平沉默了,他打量了一下小樓,然后懇切地對村干部於春梅說:“我們是為老百姓打天下的,不是來享福的。大家的心意我們領了,這小樓還是鄉親們住吧。”幾句朴實真誠的話,說得大家心裡熱乎乎的。見鄧小平執意不肯住小樓,村干部們商量了一下,把他們安排到普通農民孔月仙家的房子裡住。
老實厚道的孔月仙聽說劉鄧首長來自己家的房裡住,心裡感到無比喜悅和激動,就把堂屋打掃干淨,讓二人居住。鄧小平進來環視了一下小院,問道:“你們一家住哪裡?”孔月仙說:“我們搬到東屋和西屋去住。”
和堂屋相比,東屋和西屋又矮又小,風吹雨淋,土牆上留下了道道溝痕。鄧小平看了看說:“你們不要搬,我們住東屋和西屋。”孔月仙一聽就急了,忙去阻攔,說:“那咋行?這西屋又臟又亂,再說火辣辣的天,裡面又悶又熱。”任憑孔月仙怎樣勸說,鄧小平和劉伯承還是堅持不住堂屋,並和隨從人員一起走進西屋打掃起來。望著他們忙碌的身影,孔月仙及在場的干部群眾感動得眼裡閃動著淚花。
在這個小院裡,鄧小平和劉伯承運籌帷幄,指揮大軍同敵人血戰,工作異常繁忙。盡管如此,鄧小平總要抽空同孔月仙一家聊上幾句,詢問他們村裡的情況,家裡的情況,生活的情況。為感謝孔月仙一家的照顧,他臨走前,把自己用過的文件箱送給孔月仙家留作紀念。這隻文件箱孔月仙一直保存至今。
建國后,鄧小平公務繁忙,沒能再回魯西,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魯西人民,一直關心著魯西人民。1959 年12 月,他派原晉冀魯豫野戰軍參謀長李達上將到陽谷縣蔣家庄慰問看望鄉親們。1987 年5 月受鄧小平委托,濟南軍區政委遲浩田到魯西慰問,又探望了孔月仙老人和群眾。
20 世紀70 年代末,幾乎與安徽鳳陽小崗村同時,魯西東明、高唐等縣農民也偷偷搞起了“包產到戶”。當時,新華社山東分社高級記者李錦如實作了報道。1982 年12 月31 日,當新當選為團中央委員的李錦被介紹給鄧小平時,鄧小平關切地問:“現在那裡農民生活怎麼樣?住房怎麼樣?”當聽說山東農民差不多能天天吃上肉,很多人都在蓋新房時,鄧小平欣慰地笑了,連聲說:“好、好。”
農民能不能吃上肉、住上新房,這些最簡單、最具體的事,鄧小平都時刻挂在心上,時刻想著群眾,這是鄧小平一貫的作風。
【相關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