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敏(安徽)
2013年06月26日08: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打开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张震回忆录》第257页,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述:1946年2月,“乘休会之机,我去了一趟淮阴。一年前,在萧县祖老楼战斗中,我右上臂负伤,老是隐隐作痛。因这里的仁慈医院有较好的设备,所以上门求医。医生给我作了X光透视,说子弹横在肩胛之下,需动手术取出来。我一时难下决心,觉得时局多变,大规模内战随时都可能爆发,还是等以后有时间再说吧。3个月后,战争果然来临,无暇再顾。就这样,这颗子弹留在我身上10个年头,伴随我度过了整个解放战争,直到全国解放,我调到北京后才取出来,由龄松(笔者注:张震夫人)保存。我想,这是留给孩子们最好的‘遗产’”。这段记述轻描淡写,张震没有把自己负伤当一回事,而这背后有着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祖老楼是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西南一个较大的集镇,坐落在311国道徐州西南60公里处,抗日战争时期,属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1945年2月中旬,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兼十一旅旅长、淮北军区路西军分区司令员的张震,接到报告,驻守徐州的日伪军将集中兵力,“扫荡”刚恢复不久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他当机立断,亲自率领十一旅三十一团从涡阳龙山地区北上,同时命令活动在萧(县)宿(县)永(城)地区的三十二团、萧县独立旅和县总队等部做好战斗准备。并于2月15日,抵达萧县崔口、丰庄、张阁一线集结待命。
第二天,驻徐州的敌伪军两个团附骑兵一部,在驻守萧县县城等地的2000多名敌伪军配合下,沿徐(州)永(城)公路进入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扫荡”。张震率三十一团、萧县独立旅等部在祖老楼一线正面阻击,仗打得很激烈。为尽快粉碎敌人的“扫荡”,张震亲临前沿阵地,用望远镜观察敌情。不料,一颗子弹突然飞来,正打入他的右肩胛下,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他的上衣,这是他参加红军以来第五次负伤。在场官兵都劝他赶快下去疗伤,张震却满不在乎地说:“这点小伤算个啥!”他一边让随军医生包扎伤口,一边指挥奉命赶到的三十二团和萧县总队,从两侧对敌人实施攻击。经过我军三面强攻,敌军节节败退,新四军官兵乘胜追击,越战越勇,迫使残敌向徐州潜逃。此战,共毙伤敌伪军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0挺、步枪300多支,拔除了祖老楼、青龙集两个日伪军据点。
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张震作为豫皖苏边区的军事主管,顾不上住院疗伤,在淮北区党委和淮北军区的统一领导下,又组织指挥所部开展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春季攻势,共拔除日伪据点8个,毙伤日伪军680余人,生俘敌1982人,缴轻重机枪24挺、步枪1344支。从5月21日发起宿南战役,经过56天艰苦奋战,毙伤伪军200余人,俘虏伪军3000多人,解放了宿南地区,扩大了淮北第二分区,受到新四军军部的嘉奖。接着,张震又组织指挥所部连续作战,解放了永城县城,接应伪十八师4000余人成功起义,解放萧县县城等战斗,使豫皖苏抗日根据地8个县连成一体。
张震负伤后,各级领导和同志们都以不同方式表示关心和慰问。1946年2月21日,时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张震,到江苏省淮安参加高干会议,中共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专门找他谈心,询问伤情,还送给他一件绒衣,叮嘱他天气寒冷,要多穿点,注意保重身体。
【相关新闻】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