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正確決策 功澤人間——紀念張愛萍將軍逝世十周年

許鹿希
2013年07月10日10: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1985-1986年,作為中央軍委領導兼任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和鄧稼先同樣考慮著一件大事,它是有關在國際核競賽中我國能否取得強國地位的一件大事,是涉及到我國核武器事業戰略決策的大事。它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國際地位,關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事情至關重大。也就是說,在國防核事業方面,如何能夠奮勇向前,不被別人卡住、不落后得太遠。

因此,在和九院的同志們反復商量后,寫成了一個《建議書》,上交中央。這也是鄧稼先向祖國最后的奉獻。

十年之后,於敏,胡仁宇、胡思得三位院士,聯名在1996年7月22日的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十年,我們時刻懷念》,《紀念鄧稼先院士逝世十周年》。文章簡明扼要地寫了當年的國際形勢:“通過對核大國當時發展水平和軍控動向的深刻分析,認為核大國設計技術水平已經接近理論極限,不需要進行更多的發展。因此有可能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改變它們先前堅持的主張、作出目的在於限制別人發展、維持其優勢地位的決策。”“核大國這種舉動,對他們自己已不會有什麼重要影響,而對於正處在發展關鍵階段的我國,則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自從1945年美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核試驗后,蘇聯和英國也分別在1949年和1952年進行了各自的首次核試驗,當時,美、蘇、英在世界上處於核壟斷的地位。核武器的極大破壞性震驚了國際社會,許多國家發出了禁止核試驗的呼聲。直到美、蘇、英在基本掌握大氣層核爆炸的效應數據和完善了他們的地下核試驗技術后,三國才於1963年簽訂了部分核禁試條約。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是於敏等三位院士文章中所說的:“核大國設計技術的水平已經接近理論極限”。若干年來,它們的核武器設計技術發展很快。它們從戰略核武器到戰術核武器做到了小型化、多彈頭,實現了多種不同性能、不同型號。這些核大國已經把大的、小的、遠的、近的、天上的、地下的、水裡的都做出來了。不僅如此,現在他們已經可以達到實驗室模擬,以取代實際的爆破試驗。也就是說,再不用到空中、地下去搞核爆炸試驗,隻用計算機模擬就能得到通過爆炸試驗所需要得到的一切。核爆炸試驗對於它們三國來說已經可以存放到保險櫃中了。

核大國到了這個水平,它們就想用禁止別人做核試驗的辦法,來保持自己的核強國地位。

於敏等三人的文章說:“十年之前,我們的事業正處於十分關鍵,十分敏感的發展階段,如果一旦受到干擾和遲滯,就會喪失時機,產生稼先所指出的‘多年努力,將功虧一簣’的嚴重后果,將對國家造成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嚴峻的形勢,使鄧稼先萬分焦急。他不顧重病纏身,親自組織研究討論,起草給中央的報告,申述意見和建議。”

建議書提出了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主要目標,並且非常詳細地列出達到這些目標的具體途徑和措施。經過九院的同志們十年努力,終於成功了。

因此,當時的領導們特意選定鄧稼先逝世十周年的日子,即1996年7月29日進行我國的最后一次(第45次)核爆試驗,

這一次核爆試驗成功的當天,我國政府立即在報紙上發表聲明。聲明說:“1996年7月29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核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鄭重宣布,從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從此,羅布泊恢復了它以往的寧靜。

總之,在周恩來總理和中央專委、張愛萍將軍等人的領導下,全國一盤棋,有數百個單位參加大協作,終於使我國與其它核大國一樣,跨過了原子彈、氫彈、小型化、多彈頭、中子彈、核禁試等階段,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時間又過去了16年,2012年7月22日,人們驚喜地從新聞報道中得知,哈羅鐵路全線鋪通!鐵路起自哈密市,途徑哈密工業園區、大南湖煤田、羅布泊的鉀肥礦區等處,到達羅布泊鎮。這條鐵路將滿足大量的貨物運送需求,為新疆人民帶來財富和幸福。哈羅鐵路建成通車,最有力地顯示了達到那個高度(核禁試)的價值。

到了2013年7月5日,張愛萍將軍離開我們已經十年了,但是,他的英名人們永遠銘記,他的功勛恩澤人間!

——許鹿希寫於北京(附:許鹿希,1928年出生,江西九江人,中共黨員,北大教授,鄧稼先之妻。)

(責編:王新玲、趙娟)


相關專題
· 開國上將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