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彭德懷如何度過在吳家花園的6年?

劉一斌
2013年07月19日15: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1961年上半年,彭德懷學習政治經濟學,在聯系實際討論時說:“說我對計委提意見是有野心,那倒聯系不上。斯大林過去說過,蘇聯五年計劃工農業產值爭取每年最低限度遞增14%∼15%。我們一年要翻一番,我看達不到。兩年,甚至三年翻一番就不錯了。”在談到經濟發展的計劃性時,他說:“大搞群眾運動是對的,但是不能因為一提意見,就隨便改變安排,結果計劃是一回事,安排又是一回事。採取遍地開花,小型的可以,整個國家生產計劃就不能那樣。五八年7000萬人上山就影響農業,也影響工業。五八年鋼的數量不少,質量不行。輕的,薄的,硬的,厚的,我們都不能解決。鋼鐵質量不好,發展尖端科學也困難。”

在學習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時,彭德懷說:“這是斯大林晚年的著作。他搞了那麼多年,找到了有計劃按比例規律。這個規律,也就是個平衡問題,不過叫有計劃按比例更科學更嚴密。”他還說:“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這話不錯。但是不能總讓它不平衡,具體工作應該設法克服不平衡。工業生產各部門聯系很緊密,和打仗不一樣,和土改也不一樣,打殲滅戰行不行得通?”他幾次提到,廬山會議時計委有位同志(指賈拓夫)寫過一篇關於計劃工作中幾個方面的比例關系的材料。他說:“當時這個材料被認為是錯誤的,沒有人看。我認為那個材料很好,現在覺得那個材料還是不錯的。”

1961年,彭總在看了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編的黨史講稿后說:“毛澤東同志領導民主革命這一段是正確的,領導社會主義革命也是正確的,就是五八年急了一點兒,快了一點兒。人民公社可不可以重點試辦?普遍辦我看晚一兩年,甚至二三年也可以。”

據伍輝文回憶,他去看彭德懷的次數比較多,與彭總談話、接近比較隨便,在接觸中深感彭總為人正直,態度誠懇,心地開闊,始終關心著黨和國家的大事。他們見面時,伍輝文主要是聽彭總談。彭總經常自省地說:廬山會議,我那封信起了不好的作用,本來廬山會議是准備糾“左”的,因為我的信,就反右了。我的信影響了及時糾正當時實際存在的“左”的錯誤。與此同時,他也有壓抑不住的心理抗辯,經常說有兩個問題想不通:一是說他“有野心,反對毛主席”。彭總說:我只是有些問題與主席有些不同看法,我沒有反對過毛主席。二是說他“裡通外國”。彭總說:我對蘇聯很有看法,在石油問題上蘇聯卡我們,那時我們每年能搞到600萬噸油,日子就好過一些。

心系人民 惜民疾苦

彭德懷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心中隻想做一點兒有利於人民的事。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他被當作反面教材受到批判。會后,他給毛澤東寫信表示:“今后有害於人民的事,我一定不做。”當時他還有一句沒有寫出來的話,那就是“如果我還能做些有利於人民的事的話,我願意盡力去做”。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他多次向黨校的領導流露並要求向中央反映,讓他到生產大隊去勞動和工作。他說:“我干不了一天,就干半天,現在國內外事情這樣多,大家那樣忙,我這算什麼?”“我還有勞動習慣,到大隊參加勞動,每天掙五分(工分),自食其力,否則成了高薪階層。”“老當寄生虫不是辦法,尸位素餐,心中慚愧。”彭德懷很想到農村,一邊參加勞動,一邊在一個支部做些工作,搞一些調查研究,有什麼問題就向中央反映。彭德懷說:“如果中央不同意,還要我在這裡,那就把我這裡所有的人員撤去,汽車也可以交出去,留下一個看門的和三間房就行了。我自己能勞動,現在有秘書,一個警衛班,炊事員,司機,看門的,人很多余,浪費很大。”他經常表示,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總要做有利於人民和有利於社會的事,決不做寄生虫。

彭德懷在挂甲屯吳家花園期間,關心群眾疾苦,同群眾打成一片。他經常與附近群眾交談,關心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他們稻子收成如何,工分掙了多少,工分值多少,生活有無困難,等等。他有時約生產隊干部到自己家裡聊天,請他們看電視。當有的基層干部向他表示不願意當干部時,他盡力做工作,勉勵他們好好干。附近農民家裡的老人死了,他親自到靈前吊唁。農民家裡有病人,他用自己的汽車去接醫生。他還花了五六百元買電線杆、電表、電線,讓15戶鄰居安上了電燈。

由於彭德懷平易近人,關心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成年人都親熱地稱他為“彭總”,小孩們都叫他“彭爺爺”。多少年過去后,吳家花園周圍的群眾,一提起他,仍感念不已。

(責編:王新玲、趙娟)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彭德懷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