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陝調查”中形成了一批學術價值高、對我們黨施政有重要意義的調研成果
張聞天主持的晉陝調查,是一次富有成效的調查研究。其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一是時間長、規模大。這次調查從1942年2月開始,到1943年3月結束,歷時一年多﹔“延安農村工作調查團”開始時有10人,到晉西北后增加40多人﹔調研范圍,涉及到陝北的神木、府谷、綏德、米脂和晉西北的興縣等地,跑了23個村鎮。
二是深入到群眾之中。張聞天認為,調查研究是為了熟悉群眾、檢查黨的政策法令,為此必須深入群眾中去。他要求調查團成員,“誠心誠意”以小學生的態度去和調查對象“熟悉,交朋友”,“一切不懂的事情都應好好的向群眾求教”。在調查過程中,他化名張晉西,吃住農民家中,以普通工作人員身份出現,因此群眾不知道他是共產黨的“大干部”。在所直接調查的村庄,他挨家逐戶同農民、干部及其各種人物談話,幾乎走訪了所有農戶。由於親近群眾,和群眾建立了良好關系,所以群眾和他無話不談,結果他在調研中能夠“打破砂鍋問到底”。
三是全方位調查。“晉陝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發展農村的生產力、提高農民生活以適應戰爭形勢。為此,張聞天率領的調查團系統對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行了調查。其中既有生產力的狀況,從土地、人口到勞動力、肥料、種子、資金等生產要素,從耕作到分配的整個過程的調查,又細致到當地各種土地類型及其等級,各種作物在各種土地單位面積上的播種量、施肥量和年產量,各種牲畜的使役量、產肥量、租用借用辦法、全年的經濟效益、各種草料的消耗量等,牛、驢、豬、羊、雞、兔的糞各有什麼特點,適於什麼土壤、什麼庄稼,為什麼高粱產量低仍然要種它,為什麼貧窮人家不能種小麥和大蒜頭等。此外,調查團還在米脂、綏德等城鎮作了詳細的公私營工商業調查,還有集市、物價、租賃、借貸等調查。
四是形式多樣。調查中,既關注現實情況,也考察歷史演變﹔既主要向群眾調查,同時也向村鄉干部、工作人員和各種職業人員調查﹔既有調查會、座談會,但更多的是挨家入戶調查。既注意典型調查,也注意基本情況的調查。張聞天尤其重視群眾基本情況的調查,他說:在上面呆久了,常常會把群眾中最普遍、最平常,但又是最重要的東西忘掉。
五是注重分析研究。在調查中,張聞天強調調查與研究相結合,調查材料應經常整理、補充校正﹔調查初步完成,即應在當地加以研究。每次走訪,他都口問筆記,而且事后就立即對調查材料進行整理﹔整理過程中發現問題,就再到群眾中調查,“即調查即研究。補充不足的,加上新發生的”。調查材料整理好后,還要詢問基層干部這些材料是否屬實,所總結提出的意見是否切合實際。特別是,他並不滿足於群眾的口述,還強調調查需要親身感受,需要“生活、體驗、感覺、實地觀察”,對收集的資料要熟悉和消化,要進行分析綜合。
基於這樣認真、細致的調查,張聞天等撰寫了多篇調查報告。其中,《陝甘寧邊區神府縣直屬鄉八個自然村的調查》,以充分的數據透辟地分析了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各種具體因素及其結合成的社會生產狀況,認為以后農村經濟的發展,將是中農經濟的繼續發展,其前提是充分發展大多數農民的生產力,新民主主義政治應該是“發展他們的生產,改善他們的生活的政治”。《興縣十四個村的土地問題研究(報告大綱)》,分析了抗戰時期這些地區農村階級關系的變化、土地佔有的變化及其借貸關系等,著重分析了租佃關系的變化與執行黨的減租減息政策的狀況,提出切實掌握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發展農村經濟的意見。《米脂楊家溝調查》,以翔實可靠的材料說明,中國地主階級如何以地租剝削為基礎,結合高利貸和商業資本,對農民殘酷剝削和掠奪土地,以及大地主如何對中小地主進行弱肉強食的土地兼並的情況。調研過程中,張聞天還發表了《神府調查經驗談》、《碧村調查》、《土地問題研究》、《村政權及其他》、《關於當前農村階級變化問題》、《整頓三風要聯系實際》等調研成果。
這些調研成果,一方面為改進、完善抗日根據地的工作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張聞天把相關調研報告呈報中共中央,並多次把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反映給毛澤東,毛澤東非常贊賞:“對我們很有益處,請繼續寫。”另一方面,這些成果還為黨的相關政策提供了事實依據和理論借鑒。張聞天等的調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深刻反映了北方農村的真實情況和演變趨勢,如農村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發展的趨勢等,由此加深了黨內對相關問題的認識,成為黨制定這方面政策的重要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