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白毛女》進北平先於解放軍

2013年07月25日09:58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白毛女》進北平先於解放軍

本文作者供職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因為工作關系,有機會走進一個特殊的人群:張碩文(離休前任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葛彥(常韞石)、王彬、李學信、文祺、董華、顧肇基、魯揚、林彥、宋柏。這群進入暮年的老人,年輕時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北大民間歌舞社成員。

他們娓娓道來,向我們揭開了一段塵封多年的往事……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針對國統區,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工作方針,按照地下黨工作部署,北平各進步社團相繼成立。

北大有了民間歌舞社

1947年暑假,北大學生在北平地下黨的支持下成立了北大民間歌舞社,通過舞蹈活動團結進步學生,加強各校社團的聯系和團結,促進北平學生運動的開展。

校方對於社團的管理十分嚴格,訓導處登記,負責人備案。為隱蔽北大物理系學生張碩文地下黨員的身份,與他同宿舍的許建章主動承擔這個任務,擔任北大民間歌舞社第一任社長,負責內外交涉,聯絡學生會、學校和社團聯合會的各項工作。

黨組織選派卜超凡、文琪、張群玉、常韞石、李學信等幾位黨員組成堅強的領導核心。為適應廣大同學的要求,民舞社採取了不限人數、不限學校,不要固定參加的方式招募成員。第一次舉辦秧歌舞會就來了300多同學,僅正式簽名登記的就有100多人,民舞社一躍成為一個很有活力的組織。1948年,戴愛蓮來北平任教,同學們獲悉這一消息,推選張群玉、項黨兩位黨員同學上門求教。民舞社越辦越紅火,除校內同學外,還吸引了校外越來越多人參加,貝滿中學、一中、二中等很多中學的進步學生也慕名而來,在中學生中開辟黨的工作陣地。

同學們自編創作了《礦工舞》、《鑿冰工人舞》、《農樂舞》等,深受大家喜歡。民舞社以一種清新的文藝形式沖破了籠罩北平的靡靡之音,與沒落、頹廢的歌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成為非常受歡迎的開展群眾工作的陣地。

從“白毛仙姑”到《白毛女》

隨著社團隊伍的不斷壯大,同學們決定把在晉察冀一帶流行的“白毛仙姑”民間故事傳說搬到舞台上來。

接到任務后,大家馬上著手進行分工。北大法學院法律系學生卜超凡(顧肇基)曾去過解放區,上過華北聯大,也觀看過《白毛女》,此次排演被推選為總導演。他把從解放區帶回的劇本進行翻印,發到每一位參演人員手中。當時,很多學生從課堂上知道的是西洋歌劇,對表現中國民間故事的本土歌劇沒有什麼概念。

這次演出本土歌劇,大家情緒很高,但歌劇畢竟與平時所唱的民歌小調不同,需要一定的演唱功底。華順是北大物理系47年新生,數學家華羅庚的長女,早在西南聯大附中讀書時就積極投身到學生運動中,對歌劇有些了解。受到民舞社邀請,她單獨對飾演楊白勞的崔志忠進行輔導。崔老在回憶時感慨地說:“華順教我的東西,我是一點都忘不了,費了好大勁啊!‘十裡風雪一片白,躲賬七天回家來’這兩句教了一天也教不會我,我是趕鴨子上架硬把它學下來的。”扮演喜兒的王文錦(王彬)也沒唱過歌劇,就由李學信單獨教練,每天吊嗓子直至達到高八度音。

為爭取時間,《白毛女》的排演和幕后工作同時進行。演出需要經費,學生組建的社團學校不撥款,同學們都是自掏腰包共同湊錢,伴奏的樂器也是大家自帶或是借來的。演出大幕需要三層,尹國維從賣布的老鄉那裡買了幾尺布﹔項黨用竹竿卷起裹了碎紙的布,制作了下雪的道具﹔張碩文從物理系實驗室借來了特大的燈泡,制作了全套的燈光設備﹔還有的同學從家中搬來了紅木桌椅,借來了黃母念經用的香爐、條案。為了達到更加逼真的演出效果,同學們特意從祖國劇社請來蘇民為演員化妝。由於怕演員太勞累,社團還從輔仁大學請來趙曉玲為喜兒配了B角演員。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