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黨內民主氣氛不濃,“抬轎子、吹喇叭”之風就盛行
如何營造正確決策所需要的“交換、比較、反復”的政治生活氛圍,杜絕“抬轎子、吹喇叭”現象出現呢?陳雲認為,這就需要發揚黨內民主的優良作風。他說:“黨的任何一級組織,允許不同意見存在,我看這不是壞事。有不同意見,大家可以謹慎一些,把事情辦得更合理一些。允許有不同意見的辯論,這樣可以少犯錯誤。一個人講了算,一言堂,一邊倒,我認為不好。”(《陳雲文選》第3卷,第270頁。) 這種認識,是陳雲長期工作經驗的總結。如他指出,延安時期開展整風運動,大家可以面對面地指名道姓,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創造了濃厚的民主氛圍,實現了全黨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這種政治局面,對於團結全黨、凝心聚智,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9年1月,陳雲當選為新成立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后,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他就提倡營造一種毛澤東倡導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並且認為“這是一件大事”,一定要“把這種風氣擴大到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中去,而且永遠這樣做”。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也積極營造這種“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並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干擾,后來“我們黨很多年沒有實現這樣一種政治局面”。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嚴重干擾和破壞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給黨和國家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1982年6月24日,陳雲在審閱中共十二大報告討論稿反思“文化大革命”發生的深層原因時,指出:“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夠是‘文化大革命’得以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問題實際上應該說,黨內民主集中制沒有了,集體領導沒有了,這是‘文化大革命’發生的一個根本原因。”
與之相聯系的是,到處都出現了一些“抬轎子、吹喇叭”,“幫倒忙”的人。陳雲指出,地方上有些人,他們或許出於對領袖的衷心擁護和真誠愛戴,對黨的領袖產生了迷信和盲從。當毛澤東同其他中央常委同志有意見分歧時,這些“抬轎子、吹喇叭”的人,因為不願獨立思考,或缺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問題不加分析、不加思考,盲目聽從。久而久之,不同意見、不同聲音就逐漸消失。在這樣的環境中,主要領導同志就真的以為“空氣很好”,難以從另一方面、另一角度看問題、想事情了。陳雲分析說,這些“抬轎子、吹喇叭”的人,“絕大多數是好同志,但有盲目性,缺少經驗。”“大家都沒有經驗,幫倒忙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謹慎。”(《陳雲文選》第3卷,第242頁。)大家都去“抬轎子、吹喇叭”,就會致使黨的領袖誤認為自己的意見有群眾基礎,是正確的,從而作出片面的甚至錯誤的決策,給黨和國家生活造成嚴重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