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5日10: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重走小道勝千言
如果來到井岡山,一定要穿一次紅軍服,挎一次水壺,走一走挑糧小道,體驗一次紅軍的艱苦生活。在井岡山干部教育學院,副院長明荊建議我們:“去一次挑糧小道揮汗如雨,勝過書本千言萬語。”
下了黃洋界,我們來到朱毛紅軍挑糧小道。這條普通的山間小路只是當年紅軍從寧岡等地挑糧上山路線中一小段。從起點源頭村到黃洋界哨口,全長有3.1公裡。
1928年12月,在這條小道上,紅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挑糧運動。在朱毛的帶領下,紅軍肩挑背馱把30多萬斤糧食運上井岡山,解決了給養問題。
走在羊腸小道,穿越崎嶇不平的山路,我們即便輕裝上陣,沒走多遠也已氣喘吁吁。這時,挑糧小道路上有人開始唱上紅軍歌曲《十送紅軍》。明荊告訴我們,這首歌的背后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在原中央蘇區興國縣,有一個叫池煜華的女子,用其一生守望她的紅軍阿哥。18歲那年,池煜華嫁給了比她小三歲的李才蓮。李才蓮跟著部隊轉移時,告訴她:戰爭時候什麼消息都有,如果有人告訴你說我死了,你千萬別信,我一定會回來找你。就是因為這句話,池煜華苦苦守候七十二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挑糧小道的花崗石台階已覆滿青苔,一面是陡峭的山壁,一面是郁郁蒼蒼的修竹,隨山風不斷搖擺。
“井岡山五百裡林海裡,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望著漫山翠綠的毛竹,胡曉鬆師傅說,“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裡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採。”當我們走進百竹園,漫山遍野的翠竹,鮮嫩欲滴。據說,這個百竹園裡有100多種觀賞竹。竹林曲徑通幽,一陣清風掃過,沙沙的竹葉聲中伴有清脆的鳥鳴聲。
客家農房話傳奇
隨后,我們前往參觀革命遺址群,感受戰爭年代紅軍的生活。遺址群是典型的客家農房,白牆黑瓦,中間有天井,用來收集雨水,通風採光。這裡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的舊居。
紅軍醫院、軍服廠等舊址則分布在大井,胡曉鬆師傅告訴我們,大井是井岡山大小五井五個村庄中較大的一個村庄,是毛澤東到達五井山區后第一個落腳的地方。
在大井毛澤東故居后,紅豆杉、欏木石楠交錯生長著。樹長得不算繁茂,甚至有些干枯樹枝,可就是這樣兩棵不起眼的樹,講述了一個感人故事。
1931年,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大井毛澤東舊居被一把火燒毀,屋后的兩棵樹也被燒了。幾年后,毛澤東帶領紅軍回來打游擊,當地群眾重修舊居,這兩棵樹竟漸漸發芽,活了過來。1976年,毛澤東逝世,這兩棵樹也枯萎,直到改革開放,又復活了,令當地人驚嘆不已。
一段段傳奇故事讓人在井岡山上流連忘返,那不屈的精神仍然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