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湖南黨組織92年貫徹群眾路線的歷史回顧(圖)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2013年08月06日08:47   來源:湖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堅守黨的“執政生命線” 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

1959年6月,毛澤東回韶山視察。(資料照片)

油畫《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

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所在,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特別是湖南黨組織發展壯大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一部黨史,就是一部群眾工作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就是一部一切依靠和發動群眾,為實現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的發展史。

患難與共 生死相依——

28年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攻堅克難的湖南黨組織為群眾生存發展、徹底解放而流血犧牲、英勇奮斗

中國共產黨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這就使湖南黨組織一成立就具有鮮明的群眾特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湖南黨組織就高度重視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將黨和群眾的關系比之如魚水、喻之為血肉、視之為種子與土地,並注重與湖南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革命特點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方式。

1921年中國共產黨和湖南黨的組織建立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立即領導了早期的工人運動。安源的挖煤工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被人鄙稱“煤黑子”,終日爬行在伸不直腰的煤窯礦洞,吃的是“豬狗食”,住在四面透風的工棚,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終日所得工資買不到兩升米,養不活老婆孩子。毛澤東先后7次來到安源,他深入礦井窿洞,體驗工人勞苦,與一絲不挂、渾身煤黑的工人熱心交談,詢問礦上“洋人”如何聯合礦長、包工頭壓榨工人,號召工人團結起來,推翻壓在頭上的大山﹔向工人宣講“不靠天,不靠地,全靠自己救自己”、“大家結成團,形成鐵錘頭,砸碎舊世界,工人坐天下”的道理,喊出“我們要活命,我們要飯吃!”、“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的口號。1922年9月14日,在毛澤東派去的李立三、劉少奇的直接領導下,安源路礦17000多名工人舉行聲勢浩大的大罷工,向路礦兩局提出保障工人權利、增加工資、改善待遇、廢除封建把頭等17項政治、經濟要求。經過五天五夜艱苦激烈的斗智斗勇,終於取得大罷工的完全勝利。在此前后,即1922年9月至年底,湖南黨組織領導下的粵漢鐵路武長段,水口山鉛鋅礦,長沙泥木、織造、理發、筆業等工會,也先后發動罷工斗爭。特別是1922年10月6日起由毛澤東親自發動和領導的長沙6000多名泥木工人開展的大罷工,歷時20天,迫使湖南省長趙恆惕接受工人的條件。通過這些罷工斗爭,廣大工人群眾開始緊緊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建立不久的黨組織逐漸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大革命時期,湖南共產黨人深入農村,培訓農運骨干,組織秘密農協,直接領導發動了暴風驟雨般的農村大革命。政治上,開展“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利歸農會”的斗爭,打倒地主階級的“紳權”和“族權”,摧毀欺壓農民的團防武裝,解除政治壓迫﹔經濟上,開展平粜阻禁、減租減息退押、廢除苛捐雜稅等革命斗爭,維護和伸張農民的經濟權益。這場農村大革命,是黨為幫助農民政治翻身、爭取經濟權益的一場大斗爭,農民在獲得政治翻身和經濟利益的斗爭中認識了黨,從而擁護黨的政治主張,黨又一次獲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大革命失敗的危急關頭,毛澤東提出保存工農武裝的“上山”思想。由於大革命時期已奠定深厚的群眾基礎,湖南黨組織帶領革命群眾以實際行動振臂高呼,點燃秋收起義、湘南起義、桑植起義、平江起義的熊熊烈火,並發動長沙灰日暴動、醴陵年關暴動、安化年關暴動、平江二月扑城等數十次武裝暴動和年關起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湖南黨組織相繼建立了井岡山、湘鄂西、湘鄂贛、湘贛、湘鄂川黔五大革命根據地。在各根據地,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依靠和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分田分地真忙”,廣大農民得到了實際的利益﹔各蘇區還紛紛建立起了共青團、工會、貧農團、婦女會、互濟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一致奮力保衛蘇維埃政權和革命的勝利成果。廣大群眾不僅將自己的優秀子弟送到紅軍中去,而且不分男女踴躍參加支前作戰。在紅軍每次作戰中,蘇區群眾都要組織各種運輸隊、擔架隊、救護隊、洗衣隊等,為紅軍運送彈藥、糧食,搶救傷病員,慰問部隊。特別是1930年紅軍兩次攻打長沙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湘鄂贛和湘贛蘇區群眾參加紅軍的就達24萬人。僅1932年7月至9月,全省就有5100名團員和青年參軍。湘贛省的各級婦女會在第二次反“圍剿”斗爭中,發動婦女兩個月為紅軍做鞋11萬雙。湘鄂西蘇區實行全民皆兵,涌現出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一起入伍的感人場面。“擴紅一千,隻要一圈﹔擴紅一萬,隻要一站”,大庸縣出現了一家八口參加紅軍的場面。在根據地,黨依靠群眾,群眾擁護黨,黨和群眾緊緊相依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繁多。

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裡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創造的英雄壯舉。中國工農紅軍先后3次輾轉湖南9個市州的46個縣、市、區,突破封鎖、血戰湘江、通道轉兵,書寫了長征的壯麗篇章。紅軍為湖南人民除暴安良、伸張正義,打擊欺壓群眾的反動官吏和土豪劣紳。紅六軍團打開新化縣淮鹽庫,將食鹽平價賣給貧苦群眾。紅三軍團司務長葉祖令在汝城縣籌集糧秣時,征得當地群眾120擔谷、4頭豬、36隻雞,寫下借條,說明待革命勝利后由人民政府來償還。1997年,此借條在拆除群眾舊房時被發現,汝城縣人民政府和縣武裝部隆重舉行儀式,按現在行價向當地群眾歸還借條上物資折價款,成為黨維護群眾利益的歷史美談。當年,廣大群眾竭盡全力、簞食壺漿支援紅軍,主動為紅軍帶路,燒茶送水,救護紅軍傷員,協助籌款籌物。比如,1934年11月,紅一軍團在搶佔道州途中,當兩個挑擔的農民得知是攻打道州的紅軍時,就主動將“道州隻有一座用鐵鏈子串起來的鐵橋,必須要在敵人知道前先搶到橋才可以進到縣城去”的情況及時告訴團長耿飚。紅軍得到這個重要情報后,立即急行軍,組織火力掩護奪取船隻,在當地船工和群眾幫助下,順利架起了浮橋並佔領縣城。紅四團政委楊成武后來在他的回憶錄中感慨道:“若不是老鄉告訴我們關於浮橋的情況,假如沒有群眾的奮勇支援,為我們搭浮橋,我們就是三頭六臂也不能這麼快地就佔領咽喉要地道州城!”紅六軍團挺進湘中時,新化、漣源人民籌集了上萬元銀元、幾百擔大米、數百套軍用被服支援紅軍。新邵縣群眾為紅軍趕制軍鞋上千雙、軍服數百件,組織數百農民青年配合紅六軍團行動,協助籌糧、擴紅、宣傳。“當兵就要當紅軍,紅軍一來就掃平。會做工的有工作,會種田的有田耕!”在漵浦一帶流行的這首民歌,生動地反映了軍愛民、民擁軍,紅軍與群眾的魚水相依、生死與共。

抗日戰爭時期,湖南黨組織認真貫徹黨的全面抗戰路線,領導人民群眾以各種方式及途徑支援和參與抗戰。在秘密的環境下,各級黨組織積極發動群眾,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創辦戰時學校,培養和訓練抗日干部,組織上百支游擊隊,廣泛發動對日軍的游擊戰。共產黨員呂振羽在邵陽縣創辦時稱“南方抗大”的塘田戰時講學院,湘潭的馬鵬飛和馬揚德、武岡的劉布谷和洞口的謝錦春等,都建立起抗日游擊隊,開展對日作戰。在三次長沙會戰、長衡會戰、常德保衛戰、雪峰山戰役中,廣大黨員都秘密組織和帶領群眾支援或參加戰斗。同時,湖南人民抗敵后援會等百余個抗日救亡群眾團體也在全省各地紛紛建立,抗日宣傳、抗日集會如火如荼。全省民眾籌措轉運大量抗戰物資,救護傷病難民,支援抗日前線。

解放戰爭時期,湖南黨組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開展地下斗爭,積極發動和組織工人、農民、學生和各階層群眾,為推翻國民黨在湖南的獨裁統治、解放湖南人民而斗爭。同時,湖南黨組織積極組織群眾踴躍支前,有力支援了人民解放戰爭。湖南的解放和人民政權的建立,標志著全省群眾從政治經濟上得到了徹底解放,群眾從心底裡感謝黨和人民政府,真正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人民的翻身解放”。當時的新華社報道說:“當長沙市民帶著一天一夜的疲勞走進自己的家門時,眼望著東方的晨曦,他們不禁興奮地說:天真正亮了。”

(責編:常雪梅、趙晶)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