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ediaFile/2013/0807/MAIN201308071658000458879491564.jpg)
此照是袁國平1936年攝於延安,他1937年於甘肅慶陽在照片反面題詩寄給其母劉冬秀,1939年又將該詩抄錄於另一照片后贈給其侄袁振鵬。
歷史不僅是營養劑,更是教科書
——老木匠祖墳地裡埋忠骨
袁國平壯烈犧牲后,衛士連副連長李甫把袁國平的遺體交給當地老鄉,后又由軍部參謀劉奎找到當地的一個老木匠,告訴他這是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對老木匠說:“我就把他交給你了,請你把他藏好,千萬別讓人知道,我們一定會回來的!”老人點頭答應。后來,老人臨終的時候,才交代老伴說,祖墳地裡埋葬著袁國平,等新四軍回來一定要把他交給部隊。就這樣,老太太每年清明都去上墳,直到1949年解放軍打到蕪湖,老太太才讓她的兒子去打聽一下解放軍是不是當年的新四軍。她的兒子通過蕪湖找到部隊並與劉奎取得了聯系。
講到這裡袁振威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說:“每當我想起當年老鄉冒著生命危險掩藏父親遺體的事跡時,心裡總是久久不能平靜。這軍民魚水之情,正是新四軍的勝利之本,它使我終生難忘。我父親給我起的乳名叫皖南,就是要我記住皖南、記住皖南人民,記住皖南人民的恩情。”
袁振威的母親邱一涵也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共產主義戰士,她是紅軍中為數不多的走完長征路的女戰士,舊時代出生的邱一涵裹過小腳,原軍委副主席張震曾對袁振威說:“我和你母親很熟悉,長征中我們就常見面。她拖著一雙裹過小腳的腳、一個受過傷的身軀,和男同志一樣爬雪山、過草地,一步一趨,走完了二萬五千裡長征,這是多麼不容易。”有一次,袁振威問母親:“同學們說我爸爸當大官,媽媽長征肯定騎馬,是嗎?”媽媽淡淡的一笑:“爸爸的馬上馱的是傷員,我是拽著馬尾巴過的雪山,后來還有人批評我特殊化呢!”
袁振威說,我父親認為密切聯系群眾,是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進行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隻有處處為群眾著想,嚴格遵守紀律,才能聯系群眾,才能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保持黨和軍隊的純潔。1939年春,我母親懷我已7、8個月,而到十幾裡外的軍部開會卻和大家一樣步行。羅炳輝的夫人張明秀阿姨對我說:“我問你爸爸,你的馬為什麼不能給她騎?你爸爸回答是,‘馬不是配給她的。’”袁振威感慨地說:“我父親認為腐敗就是從公私不分開始的,從佔公家便宜開始的。因此,要防止腐敗就要按中央的八項規定,人人都要嚴格要求自已,從公私分明做起。”
“父親生前給我的堂兄袁振鵬的信中曾寫道:‘或許有人要說我們是太不聰明了,然而世界上應該有一些像我們這樣不聰明的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靠的正是這些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將生死和一己私利置之度外的人。“現在我們國家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夢,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還有許多艱難險阻需要克服。就需要像父輩那樣願為實現中國夢不惜犧牲一切那種‘不聰明’的人,那種願為人民吃苦、願為理想獻身的‘傻子’。”
1956年,共同生活了10年時光的母親積勞成疾,辭世前她留給袁振威兩句話:一是不要將父親的功勞記在自己的賬簿上﹔二是忘掉社會給予的一切優越條件,依靠自己去生活。1986年,袁振威從國防大學畢業分配至海軍指揮學院任教,雖不能擂鼓上前線,但潛心躬身育英才,近30年時間,默默耕耘,為國防建設培養輸送了一批批高素質的海軍作戰指揮人才。多少年來,他在自己的崗位埋頭苦干、默默奉獻,他是海院有名的“傻子”,很多人問他老那麼拼命工作圖啥?他回答:父母的經歷告訴我,人的價值不在壽命長短,而在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人生十分短暫,我們應珍惜每一寸光陰,多做一點於事業、於社會有益的事情,不妄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