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一貫倡導和踐行馬克思主義優良文風的毛澤東

胡為雄
2013年08月09日10:5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克服片面性,寫文章有獨立見解,歸根結底在於敢於講真話。尤其是黨的領導干部,毛澤東更是提倡他們講真話,不偷、不裝、不吹,有良好的文德文風。對這一問題毛澤東強調過多次。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針對黨內存在“偷”、“裝”、“吹”的不良現象,進行了認真、嚴肅的批評。他指出:所謂偷就是偷東西,裝就是裝樣子,吹就是吹牛皮。而不偷,就是不把人家寫的整個小冊子,給調換上幾個名詞,就說是自己寫的,把自己的名字安上就出版了。如果這樣,就是偷,就是做賊,就是抄襲,就是不誠實。馬克思的就是馬克思的,列寧的就是列寧的,不要偷。不裝,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不懂裝懂。黨內不允許裝,對馬克思主義知道得少也不要裝,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不吹,就是報實數,“實報實銷”,不夸大,不扯謊,尤其是要克服向上級報告工作“夸大一點”這種習慣,還要把自己領導工作的缺點向人家公開。(參見《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125—127頁。)毛澤東這番富有針對性的話,在批評偷、裝、吹的不良習氣的同時,極力提倡不偷、不裝、不吹,敢於講真話的可貴品德和作風,這對於每個宣傳、新聞工作者來說都是適用的。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根據自己長期從事文字著述積累的經驗,進一步闡述了寫文章注意文法修辭的重要性,指出文章的要義是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他要求文章作者應以真正平等的態度對待干部和群眾,把自己的心交給他們與之產生共鳴。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的有關章節中,毛澤東專門談了這個問題。他說,文章和文件都應具有三種性質: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准確性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等邏輯問題﹔鮮明性和生動性除了邏輯問題以外,還有詞章問題。他批評許多文件的缺點是概念不明確,判斷不恰當,缺乏邏輯性,不講究詞章,看這種文件是一場大災難,耗費精力又少有所得,故一定要改變這種不良的文風。為此,毛澤東強調各級領導部門要大力培養一些較多地懂得馬列主義,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學知識、詞章修養的“秀才”。(參見《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207—208頁。)在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寫的按語中,他也強調了講究文法和修辭的重要,並批評一些人寫文章不生動,不形象,不講究文法和修辭,好像是立志要讓讀者受苦似的。(參見《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180頁。)

毛澤東對電文、報告、指示、決定一類的文字要求更是嚴格。1951年,他在審閱一件中央指示時特地指出:一切較長的文電,均應開門見山,首先提出要點,先用極簡要文句說明全文的目的或結論,這便是新聞學上稱為的“導語”,亦即古人所謂“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喚起閱者注意,使閱者腦子裡先得一個總概念,不得不繼續看下去。為文應分清條理,去掉空話,但不可違背文法,並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鮮明性。(參見《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167頁。)

對於報刊文章,毛澤東認為,題材活潑多樣,文風通俗親切,才會引人入勝。在與新聞出版界代表座談時,他多次強調這一點。他說:“報紙搞得活潑,登些琴棋書畫之類,我也愛看。”(《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188頁。)報上的文章不僅要“短些、短些、再短些”,亦要“軟些、軟些、再軟些”,文章“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愛看,可以把軟和硬兩個東西統一起來。文章寫得通俗、親切,由小講到大,由近講到遠,引人入勝,這就很好。”(《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190頁。)在同吳冷西的談話中,毛澤東更是明確指出,黨報不能隻搞政治,要搞理論工作,要注意發表學術性文章,發表歷史、哲學和其他學術文章。搞理論工作應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說:“我寫文章,不大引馬克思、列寧怎麼說。報紙老引我的話,引來引去,我就不舒服。應該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217頁。)用自己的話寫文章無非是要使文風活潑,故毛澤東總是這樣強調,寫文章要緊密結合形勢,寫得不要刻板,形式要多樣化,要活潑,甚至政論也不排斥抒情。(參見《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203頁。)

在注重文章內容和風格的同時,毛澤東還強調文章標題要醒目。他認為,“標題要吸引人看,這很重要”(《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204頁。)。作為報刊方面的行家,毛澤東連報紙版面安排事宜也關注到了。在1958年1月12日給劉建勛、韋國清的信中,毛澤東指出,要認真研究如何辦報,“包括版面、新聞、社論、理論、文藝等項”(《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202頁。)。信的內容顯示了毛澤東在辦報方面的豐富學識。此外,毛澤東還特別重視更正書報上的錯誤,1949年4月,他為自己的文章《五四運動》及《人民解放軍布告》中的多處文字錯誤分別給北平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寫信,並附上親筆糾正的這兩文中的若干誤處。(參見《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165—166頁。)毛澤東嚴謹精細、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作為文章大家,毛澤東當然非常注重文採。1958年1月19日,毛澤東致信《文藝報》主編張光年等,談及《文藝報》“再批判”特輯編者按說:“按語較沉悶,政治性不足。你們是文學家,文也不足。不足以喚起讀(者)注目。近來文風有了改進,就這篇按語說來,則尚未。”他還說:“用字太硬,用語太直,形容詞太凶,效果反而不大,甚至使人不願看下去。宜加注意。”(《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頁。)可見,注重文採,避用批判性的傷人語言,不使用太硬的文字,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是毛澤東為文的一大要訣。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