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1951年6月6日人民日報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修改時,毛澤東對全文僅在4處作了增改。其中有兩處各隻增加了一個詞,總共4個字。第一處是在文章的開頭“語言的使用是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條件”一語中,在“文化”之前增加了“經濟”二字。另一處是在“我們的語言經歷過千年的演變和考驗”一語中,在“千年”前增加了“多少”一詞。(《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405頁。)這兩處修改異曲同工,都使表述更為准確。
對1955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社論《統一認識,全面規劃,認真地做好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工作》的修改也是少量的,其中有一處修改較為重要。他增寫了一段有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話,針對性很強,增文最后是這樣說的:“要准備經過公私合營、逐行逐業的改造,在條件成熟以后,最后達到生產資料的國有化。”(《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431頁。)這段政策性極強的話,使文章表意更加精確,對當時准確宣傳黨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穩定人心是至關重要的。
1955年,毛澤東在選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並加寫按語時,對諸多文章進行了認真修改,並給大部分文章重新命題,把冗長累贅的標題改得鮮明、生動、有力,從而“突出文章的主題思想,引人注目”。例如,毛澤東把《天津東郊區庄子鄉民生、民強農業生產合作社如何發動婦女參加田間生產》的標題,改為《婦女走上了勞動戰線》,即將31字的標題壓縮為9字,簡明扼要﹔把《大泉山怎樣由荒涼的土山成為綠樹成蔭、花果滿山》的標題,改為《看,大泉山變了樣子!》,引人入勝。
總之,毛澤東是一位語言大師,是一位精通文章之學的高手。他改稿時善於統御全局,充分運用文以載道這一機理,把中國革命及建設的大道理蘊含於生動活潑而又豐富多彩的文字中,沁人心田而令人難忘。他修改文章時增刪潤色,瀟洒自如,似有成竹在胸。多少文章,經他一改,便成上乘之作。毛澤東改文,確有高屋建瓴之勢,點石成金之功,畫龍點睛之妙。
對於毛澤東的文字功夫和說話藝術,詩人臧克家由衷佩服。他曾說:“毛主席寫文章、說話都不落常套。他不說‘社會主義一定勝利’,而說‘東風壓倒西風’。他不說‘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而說‘我們社會主義陣營也應有個頭,這個頭就是蘇聯。’這樣說法生動新鮮而又活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這些話情意俱到,多麼富有文學意味!”(《臧克家全集》第12卷,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398頁。)
〔作者胡為雄,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