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到1961年, 是共和國歷史上被稱為“三年困難”的時期。當時,中央人民政府將每個國民的口糧定量減到最低限度,中南海裡的機關干部們也開始重新定量,先由個人報數再由群眾公議評定——身高體寬的毛澤東,自報的糧食定量是每月26斤。
當年,李訥正在北京大學讀書,和學校裡所有的學生一樣,她也重新申報了糧食的定量。回家時,毛澤東向她問起學校的情況,她告訴父親,自己是共青團員,應該多為國家分擔困難,申報時把定量壓到21斤。
毛澤東聽女兒這樣說,感到很欣慰,同時也露出一絲憂慮,畢竟女兒還是在長身體的年紀。李訥接著說:“學校考慮我們正處成長發育期,將學生的定量統一定為27斤。”
“這我就放心了,這個定量基本能保証學生的營養了。”毛澤東好像鬆了口氣,隨即又說:“井岡山時期,打仗的戰士還吃不上這個定量。”
困難的日子並沒有很快過去,一次,有個衛士到北大看李訥,李訥告訴他,在學校裡吃不飽,又沒有油水,老覺得餓得慌。衛士回到中南海,把情況反映給李銀橋,李銀橋自作主張,讓衛士悄悄給李訥送去了一包餅干。
幾天后,毛澤東知道了這件事,他批評李銀橋:“三令五申不要搞特殊化,為什麼還要搞特殊化?”李銀橋辯解說:“別人的家長也有給孩子送東西的。”毛澤東火了,拍著桌子說:“別人我不管,我的孩子一塊餅干也不許送!”
一個星期天,李訥回到家裡,毛澤東破例讓她在家裡和自己一起吃了頓飯。餓了一星期的李訥,看見桌子上三四盤炒菜、一碗湯,外帶辣子、雪豆腐等小碟,胃口一下就被吊起來了……
目睹這一情景的李銀橋,心裡很不是滋味,事后向毛澤東進言:“主席,李訥太苦了,我想……”沒等他說完,毛澤東就打斷了他:“和全國人民比較來說,她還算好一些的呢!”“可是……”“不要說了。我心裡並不好受……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現在這種形勢尤其要嚴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