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生前不曾著書的梅光迪

海豚出版社 梅杰
2013年08月15日14:12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生前不曾著書的梅光迪

梅光迪是誰?一般人可能不太清楚。但說起梅光迪曾經交往過的胡適、吳宓、陳寅恪、湯用彤、竺可楨等人,公眾並不陌生。梅光迪生前不曾著書,因此知道他的人不多。現在《梅光迪文存》出版了,世人終於可以走進這個“失敗了的英雄”的思想世界……本文是梅杰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失蹤者》對他的記述。

宣統二年出版的《宛陵宦林梅氏宗譜》中,對梅光迪有如下介紹:復旦公學畢業生,原名昌運,字子開,號覲庄。這本家譜中還收錄了梅光迪六篇文言文:《崐有翁六十壽序》、《正和翁七十壽序》、《雙谿老人七十壽序》、《楚白先生傳》、《香署先生傳》、《岩山先生墓表》,當時梅光迪年僅十八九歲。可見,少年時代的梅光迪,就已經在族人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一些地方史料中,還有關於梅光迪12歲中秀才的記載,因此被當時人稱“目為神童”。說梅光迪是神童,可能不錯,但說梅光迪12歲中秀才可能不確。否則,宣統二年的《宛陵宦林梅氏宗譜》應有記載。總之,梅光迪少時確實早慧,從他的六篇文言文,以及《序與胡適交往誼的由來》等文可以看出來。

胡梅之爭

1909年,梅光迪與胡適相識,二人時年19歲。留學期間,二人相互砥礪,彼此佩服各自的學問、品德。同時,二人也經常為了真理發生“口角”,但都是為了雙方的友誼。直至1915年秋,二人關於“文言與白話”終於爆發了一場常人難以理解的爭論,並持續多年。

1915年8月26日,康奈爾大學留美中國學生會成立了“文學科學研究部”,胡適被選為文學股委員。為了准備年會的討論,胡適與趙元任分別寫了有關論文。胡適論文的題目是《如何可使吾國文言易於教授》。胡適說:古文是半死的文字,白話是活的文字﹔文言文是死的語言,白話文才是活的語言。由於認定白話文是活的語言,胡適稍后就進一步提出要用白話來寫詩。接著,胡適又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同年9月17日,胡適作白話詩《送梅覲庄往哈佛大學》:“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學久枯餒,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來不可止,文學革命其時矣。”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