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小八路到大音樂家
我是1964年由連隊調入戰友文工團搞歌詞創作的。我在戰友文工團工作20年間,正是“戰友音樂創作集體”最活躍的時期之一。當時的著名詞作家有劉薇、洪源,著名作曲家有晨耕、唐訶、生茂、遇秋、竹林等。這個集體有很強的突擊性和創造力,有時一天一夜創作一個組歌,幾天幾夜推出一台晚會。我們經常一起深入邊海防、部隊基層及各地生活,集體策劃,聚首合作,你修我改,不分你我。在和唐訶同志多年的接觸中,我感到他身上仍保持著老八路的那種作風和那股勁頭。
唐訶酷愛民族音樂。自學成才,3次失去進音樂學院學習的機會。於是他就積極地向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及古今中外經典名作學習。他採風幾乎走遍全國各地,各種民歌、戲曲及周邊國家的音樂作品,他可以張口就唱,准確無誤。有人稱他為“音庫”,他把搜集的音樂素材銘記於心,使其化作自己的血肉。他作曲時從來不原封不動照搬照套,而是將音樂素材融入自己的感情,從歌詞的內容出發,由心坎裡自然流露出新鮮、優美的旋律來。
唐訶有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為了傳承“工尺譜”,他和我一起跋山涉水到一個寺廟裡向老和尚拜師求教,后來又將自己譜寫的歌曲標上工尺譜,開創了“中國音樂書法”的藝術形式,並多次舉辦過“唐訶音樂書法展”,受到海內外廣泛好評。
唐訶活到老,學到老。“天道酬勤”,唐訶的成功在於一個“勤”字,他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鍛煉、勤於創作。我經常見他手不釋卷,曲不離口。他晚年愛上我國詩詞、書法,每天堅持熟讀一句古典,相繼在手心裡畫,譜上曲唱,再寫成書法,強記硬背,鐫刻在心。《木蘭辭》《出師表》《岳陽樓記》及《南濠詩話》《歸去來兮辭》等經典詩文,他都能背誦,終生不忘。他博學眾長,多才多藝。2003年榮獲中國文聯頒發的“終身榮譽勛章”(金鐘獎),先后出版了《唐訶歌曲集》《歌曲關系漫談》《歌曲創作札記》及《唐訶散文集》《唐訶行書集》等。著作等身,德藝雙馨。
唐訶於2013年7月25日凌晨在青島逝世。他走過了91個春秋,他譜寫的歌聲將永遠回蕩在我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