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小八路到大音樂家
燕趙之子易水波,戎馬一生曲成河。旋律大師音樂庫,一步一唱都是歌。
唐訶 (原名張化愚),1922年10月生於河北省易水河畔的一個農村小鎮。 “風蕭蕭兮易水寒”“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在這人杰地靈之地,民間音樂、地方戲曲給了唐訶藝術的熏陶。他自幼好學,天資聰慧,詩書琴畫,笙管笛簫,樣樣愛好。1938年,他和父、兄一起參加了抗日隊伍,從小八路到跨世紀老兵,唐訶以7個音符作武器,伴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譜寫、歌唱了八九十個春秋。很多人這樣說:我是聽著他的歌長大的,我是唱著他的歌前進的。他譜寫的歌曲教育、鼓舞了幾代人。
1940年,他創作的第一首歌曲《七七之歌》,在紀念抗戰3周年軍民大會上演唱,引起了轟動,顯示了他的音樂才華,從此走上戎馬一生的音樂道路。戰爭年代,他的歌曲傳唱在敵前敵后,《打擊歸順班》《罵閻錫山》《我們是新中國的先鋒隊》等,起到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各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都有他創作的優秀歌曲在傳唱。他曾3次帶隊入朝,在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煙中,譜寫了《紅旗插上濟州島》《五音山上英雄多》《志願軍戰士之歌》及回京后創作的《在村外小河旁》等,這些戰斗的旋律,已珍藏在歷史的回音壁裡。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的代表作有 《眾手澆開幸福花》及《祖國祖國我愛你》《花兒朵朵向太陽》《天安門前留個影》等。他善於與人合作,“唐訶、生茂”作曲,已成為中國樂壇的黃金搭檔,兩人曾聯合出版過 《唐訶、生茂歌曲選》,其中合作譜寫的《老房東查鋪》《打靶歌》及與晨耕、生茂、遇秋合作的《長征組歌》等,成了聞名於世的“戰友品牌”。唐訶與呂遠合作的不少影視歌曲,被人們稱為“強強結合”,其中二人合作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牡丹之歌》等,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唐訶離休后定居青島,他為當地音樂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不少廠礦、農村、企業、學校、景點、賓館等譜寫了很多專題歌曲,有求必應,不計報酬。他的情和愛洒在青島,他的歌魂曲碑永遠立於齊魯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