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熱心
6 記者感言:“跳”上一師大舞台
一師對於青年毛澤東之路,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而毛澤東進一師是從四師這個台階上“跳”進去的。
民初是一個時局不穩的時代。1913年底,北洋系的湯薌銘取代了“湘系”的譚延闿,做了湖南都督﹔“湘系”的陳潤霖被“湯系”的易克臬所取代,失去了教育司長位置。接著,湖南教育界也來了一次洗牌:陳潤霖創辦的四師這張“牌”被洗得合並到一師。
這次合並雖然讓毛澤東失去了熟悉的求學環境,但他是幸運的,“跳”進了一師。
一師相對於四師,歷史久遠,師資宏厚,設施完善,環境宜學,名氣更大,當時有著湖南“第二學府”的美譽。毛澤東在“人才搖籃”裡,可謂得春風雨露,長成“大木”會有時。
如果說,一師為成就中國革命舵手毛澤東居功至偉的話,那麼,四師搭好毛澤東“跳”進一師台階是歷史關鍵節點。
■鏈接
四師合並於一師的因由
1913年底,都督譚延闿因為參與反袁的“二次革命”,被趕下湖南政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北洋系的湯薌銘。湖南教育界也來了一次洗牌。
當事者如此敘述其過程和個中因由:1914年初,“湖南省議會忽然通過一個決議,將四師與一師合並,全體教師和學生均遷入一師。”省議會這種決議,“也是教育界派系斗爭的結果。四師校長陳潤霖……是譚延闿一系人物。譚下台時,陳也辭去(教育)司長職務”,隻做四師校長。“接任教育司長的是易克臬,是北洋軍閥系統裡面的人物……因四師沒有校舍而把它與一師合並,當然出於他們的主張,借此推倒陳霖潤的校長。他們看來,是絕妙的計策,是如意算盤。”
於是,毛澤東和四師的300多名學生,也就遷入了一師。創辦一年的四師就這樣結束了。四師春季招收的學生和一師秋季招收的學生均編入一年級,分別編為六七八九十5個班。毛澤東被編入僅有38名同學的八班。按學制算,毛澤東等原四師的學生,要比原一師的學生多讀半年書。
![]() |
相關專題 |
· 毛澤東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