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五四前后文字改革問題淺探

崔雅萍

2013年09月05日09:4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五四前后文字改革問題淺探

從錢玄同所發表的文章看,他倡導“漢字改革”經過了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認為如果隻改漢字的形式,採用羅馬字母之類的拼音文字,而不廢除漢語是極為困難的。例如,文言與白話不一致,各地的方音、方言很不統一。漢字在根本上尚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即漢字裡的單音字。因為單音文字的同音者有很多,如果改用拼音,就很難分別不同含義的字。對此,傅斯年的觀點則顯得很清晰。他說,漢語不是純粹的單音節,漢字絕對應當用拼音字母加以代替,漢語也絕對能用拼音字母表達。胡適贊同陳獨秀關於文字改革的思路,認為中國將來應有拼音的文字。但文言中確實有很多單音字,不能變成拼音文字,必須先用白話文字代替文言文字,然后再變成拼音的文字。胡適的這一意見並不是反對漢字改革,而是要為漢字改革提供一個他認為可行的路徑。

晚清以降,白話文在大眾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以白話寫的小說作品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梁啟超、譚嗣同和黃遵憲等人都主張“文、言合一”,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對於白話文宣傳教育、啟迪民智的作用撰寫過多篇文章,強調白話文是成就維新大業之根本。隻有立即廢除文言文,改用白話文,才能普及教育,使國人具備聰明才智,國家得以振興。這就把推廣白話文與挽救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緊密結合起來,盡管夸大了白話文的社會效果,但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16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再次吹響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號角。文字改革問題與推廣白話文等密切相關、因果互動,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當時諸多著名學者主張立即改良漢字,減省筆畫,推行簡體字。他們指出現行的漢字筆畫太多,是一種不適用的書寫符號,是學術研究和教育上的障礙。但是,從理性的角度而言,改用拼音是治本的長遠目標,減省漢字的筆畫則是眼下治標的辦法。文字語言學家黎錦熙在其所著《國語學講義》中提出了確定現代漢語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具體標准。另一位語言學大師趙元任發表了《國語羅馬字的研究》,對那些反對漢字羅馬化的人所提疑問作出了明確回答,指出“拼音文字”“語體文”和“國語統一運動”密切相關、相互依靠。不少語言文字學家也認為漢字簡化是漢字革命的籌備期,倘若在短期內不能完全廢除漢字並以拼音文字取而代之的話,那就可以採用補偏救弊的漸進方法,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他們號召社會各界要寫簡體字(時人稱為“破字”)﹔寫同音以相互替代的“白字”﹔對有音無字或漢字表音不真切者改用注音字母,注音字母與漢字具有同等的價值,而且可以作為從象形字轉變為拼音文字的量的積累。

五四時期的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文字改革的方案,取得了有較高水平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值得后代學人在思考文字改革路徑時加以借鑒。受到當時社會劇烈變化的觸動,清末民初經濟、政治與社會領域的近代化趨勢必然引發包括文字在內的思想文化領域的變革思潮。漢字改革運動在當時取得了一些成效,也使得人們逐步認識到文字改革是一個影響面廣且十分復雜的問題,絕非經若干專家討論之后便可實施,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之事。因此,關於文字改革問題的討論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后期,且直到今天仍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者單位: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