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
建立哈佛燕京學社
此時,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再一次在歷史的閘口狹路相逢。
當時霍爾遺產在中國受益最大的大學並非燕京,而是北大。北大用其獲得的捐贈與哈佛合作開展漢學研究,但后來因為參與研究敦煌石窟的美國人華爾納偷盜千佛洞壁畫而中止。霍爾基金會和哈佛大學在遷怒於華爾納的同時,對於和北大的合作也開始意興闌珊。司徒雷登在了解這一情況之后,1925年秋專程趕往美國做工作,向哈佛提出由燕京與其合作,繼續開展漢學研究。
當時的哈佛是美國第一流的大學,盡管在漢學研究方面並不突出,學術名聲卻極為響亮,有良好的教學、研究條件,是西方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燕京大學雖然還名不見經傳,但是其學術潛力也已經開始展現出來。經過討論協商,兩校於1925年達成建立“哈佛燕京學社”的協議。
第二年初,霍爾基金會撥款640萬美元作為該學社的研究和活動基金。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哈佛燕京學社於1928年1月4日正式成立,其目的為“通過哈佛大學與燕京大學以及中國其他研究機構的合作,保証為其學術研究提供便利,資助出版那些經學社董事會贊同的有關中國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它期望學社保証在中國的研究中心裡對從事研究的學生在各方面有所幫助,並將與中美兩國其他學校的研究所協作”。學社本部設立在哈佛大學。
成立當天,合作雙方選出了一個由9位代表組成的決策委員會。這9個代表分別來自哈佛大學托事部、燕京大學托事部和霍爾基金會。決策委員會是哈佛燕京學社的最高權力機構。
燕京大學學術起飛
美國的哈佛燕京學社成立不久,燕大的哈佛燕京學社國學研究所也於1928年2月10日宣告成立,並特別聘請著名歷史學家陳垣出任所長,后來陳垣成為輔仁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校長。為加強對學術研究的領導,燕大哈佛燕京學社組成了一個5人學術委員會,除陳垣之外,還包括洪業、博晨光、法國著名漢學家伯希和以及葉理綏。
燕大哈佛燕京學社的日常工作,由學社下屬的“北平行政管理委員會”執行干事負責。這一職位最初由博晨光擔任,10年之后,由於博晨光和葉理綏關系緊張而辭去職位,改由洪業繼任。洪業是位氣魄極大的史學家,在他的倡導下,燕大哈佛燕京學社創立了《引得》編纂處。在近20年的時間裡,學社先后完成出版了64種、81本中國古籍“引得”,內容涉及《十三經》《庄子》《墨子》《荀子》《佛藏》《道藏》《宋詩》《元詩》《遼金元傳記》《容齋隨筆》等中國古代名著,也包含了各代歷史書籍和小說“引得”。這些“引得”至今依然是世界漢學研究者的重要工具書。
從1928年開始,哈佛大學同燕京大學開始相互派遣研究生和訪問學者,洪業和博晨光就是第一批被哈佛大學聘為教授的燕大教師。
當年那些被燕大派往哈佛的學者,在之后的歲月中都成為各領域內的學術重鎮,比如世界古代及中世紀史、先秦史專家齊思和,之后曾擔任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蒙元史專家翁獨健,后來成為燕大的最后一任校長,之后又擔任中國社科院民族所副所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鄭德坤,人類學和民族學專家林耀華,魏晉南北朝史及日本史專家周一良,宋史、近代史以及古籍學專家聶崇岐、清史專家王鐘翰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