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平
傳統典籍的特點是經過實踐檢驗大浪淘沙后的精品,是一種沉澱,因此性價比最高。毛澤東除解放后兩次到蘇聯外,平生未踐西土。他的秘書李銳說:“自早年到晚年,觀世立言,待人行事,他受中國文化傳統影響深巨。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毛澤東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毛澤東還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就化名“二十八畫生”,向長沙各校發出征友啟事,說“願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重在一個“破”字。毛澤東本是很佩服讀書人的,王明從莫斯科回來,他親自到機場迎接,發表即興講話,說他是“人才難得”,“昆侖山上下來的神仙”。但是這個神仙隻會背誦馬列原文,毛澤東后來就看不起他了。毛澤東把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形象比喻為箭和靶的關系。提倡學以致用,反感拿來做擺設。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講了一個故事,借鬼的話說出了死讀書與活讀書的區別。說隻有當人們睡著了的時候才能分辨——死讀書的人,他們的書本上的每個字都化作黑煙,籠罩在屋子之上﹔而活讀書的人呢?他胸中所讀過的書本,每個字都吐露著光芒。一等人的光芒直照太空,與星月爭輝。次一等的光芒也有幾丈高,再次一等的是幾尺高。以下便按照等級依次降低,最低一等的也有熒熒如一盞燈火那樣的光芒。這些光芒,世人難見,唯有鬼神識得。
毛澤東一生學習了不知道多少次《共產黨宣言》,“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他最真切地理解並且運用了這句話。中國共產黨面對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農業大國。怎樣走中國式的布爾什維克之路,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這是毛澤東終生研究的一大課題。解放戰爭時期,一位記者問毛澤東,你憑什麼打敗國民黨,在他的回答中連軍隊都沒有提到,而是反復說了一個詞:“土改”。毛澤東說:如果我們的土地改革成功,我們的戰爭就勝利了。
華羅庚曾經說過,讀書的真功夫在於“既能把薄的書讀成厚的,又能把厚的書讀成薄的”。厚薄之謂即融會貫通也。
毛主席可謂是讀書與實踐融會貫通的典范。
![]() |
相關專題 |
· 毛澤東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