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青年毛澤東之路(10):常是芋園客

文熱心

2013年09月18日08:46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常是芋園客

3

足步:王家

老師幫學生補數學課

毛澤東匆匆趕往芋園,另一件要事是到王立庵老師家補習數學。

王立庵就是著名電影演員王人美的父親。據說,當時毛澤東還抱過牙牙學語的“王小丫”。

初進一師的毛澤東“偏科”毛病恰恰讓王立庵撞著了!他對毛澤東有些失望,幾次數學測試成績都很不理想,有一次還不足60分,成了全班的“倒數第一”!王先生原以為是天賦問題,便想慢慢給毛“吃小灶”,逐步提高他的數學成績。於是對毛澤東說:“數學、圖畫等課也很重要呀!你想過沒有,一個師范學校的學生,什麼都要懂一點,將來畢業出去了,如果某個學校隻請得起一個教師,那麼,數學、圖畫這些課還開不開呢?若是開這些課,你不會,豈不誤人子弟!若不開這些課,別人又怎麼能聘用你呢?”

可毛澤東回答說,“學校的課程安排得太繁雜,將近30門,寶貴的青春年華,就這樣白白的流逝,實在令人心痛啊!”原來,此生不僅“偏科”有意,而且“有理”。

王立庵耐心開導:“是這樣嗎?可你想過沒有,現在已進入20世紀了,這是科學的時代,是蒸汽機和來復槍的時代。研究社會科學的人,不懂自然科學,也是不行的呀!聽說你讀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赫胥黎的《天演論》,你看,他們研究的是社會改革,可又非常精通生物的進化……”

毛澤東當然知道王先生的話在理,可他有自己的擔心:“先生,我知道自然科學很要緊,可是,我……如今年齡大了,學不進數理化了……”

王立庵又好氣又好笑:“年方二十就以‘年齡大’自居?!古人是怎麼說的?‘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看看你吧,剛到弱冠之年,便說自己年紀大了,嫌學習為時已晚,對照古代名賢,將作何感想呢……”

王立庵的話擲地有聲,讓毛澤東心頭一震。他思忖:先生說得極對。

於是,1915年的上學期暑假時,毛澤東每天上午和下午便到王先生家補習數學課,中午就在王家吃飯。后來,王立庵見毛澤東每天往返於一師與芋園之間,路程較遠,很是辛苦,就和同事黎錦熙商量,讓毛澤東等在芋園的公言雜志社內寄宿。這個暑假,毛澤東在芋園住了兩個多月,直到新學期快要開學時。

4

足步:黎家

學生幫老師抄稿子

毛澤東在芋園黎錦熙家時,心情則是輕鬆的。因為隻比毛大3歲、又是湘潭小同鄉的“黎老師”,與毛澤東惺惺相惜,關系亦師亦友。二人的關系要追溯到四師。黎是毛澤東所在的班級——預科第一班歷史老師。“小老師”受到“大學生”的尊崇,媒介是報紙。毛澤東是個“報迷”,因之對“報人”黎錦熙早有耳聞,為黎錦熙那不凡的經歷和淵博的學識所傾倒。及至遇到黎先生,大有一見如故之感。

在學校,毛澤東也很快就引起了黎錦熙的關注。黎錦熙后來說:在當時的學生中,毛澤東“顯得沉靜儒雅,並無過激言行,上課聽講時從不浮躁,只是一雙眼睛灼灼有光”。課間休息時,他“從不和人打鬧,對一切事物總是靜思、觀察”。黎還回憶說,那時毛澤東就表現了不凡的胸襟,言談之間,不時流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

1914年,四師並入一師后,黎錦熙仍任歷史教師。他與楊昌濟、徐特立、方維夏等組織“宏文圖書編譯社”,他任主任,編輯中小學各科教材﹔又附辦刊物《公言》,發表正義輿論,抨擊教育弊政,極力鼓吹新學,並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報道當時正在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引人注目。毛澤東對辦報辦刊興趣很濃,便時常幫黎先生抄寫文稿。對這段史實,黎錦熙后來以欣慰和略帶幽默的口吻說過:他辦報時,有三個學生幫他抄過文稿。一個是不問文稿的內容,照抄不誤﹔一個是凡見到文稿中有問題,總要提出來,並代為潤色﹔一個是看到他不同意的文稿,干脆不抄。后來,第二位成了著名的作家,那就是田漢﹔第一位默默無聞了﹔第三位成了偉人,即毛澤東。

從黎錦熙1915年的日記和后來所寫的《毛主席六札紀事》中的部分回憶,可以看到在4月4日到8月29日這段時間內,毛澤東共拜訪黎錦熙近20次。他們名為師生,實是摯友,推心置腹,無所不談。后來,在是否出國留學這樣關系到人生道路抉擇的大事上,毛澤東也寫信征詢黎錦熙的意見。

黎錦熙也在這種交往中進一步“認識”了毛澤東,得出了“大可造”的結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趙晶)
相關專題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