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兵
1929年秋,陳正人送彭儒到永新大灣生孩子,住在大灣村共產黨員秋古子(后犧牲)家裡。當時什麼都找不到,連被褥也沒有,隻墊了些稻草。孩子生下3天就送給附近田溪村一個老表撫養。從那以后,陳正人、彭儒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孩子。解放后聽說孩子6歲那年生病,因沒錢醫治,病死了。
1930年,彭儒先后在安福中心縣委、江西省行委、贛西南特委等從事婦女工作,其間組織婦女群眾積極配合紅軍9次攻打吉安。1930年6月2日,經彭國梁介紹,彭儒由共青團員轉為共產黨員。1931年11月,參加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秘書處的工作。隨后,先后擔任閩西汀州市委組織部部長、代理市委書記,中共蘇區中央局婦委委員,長勝縣委宣傳部部長等職。1934年參加長征,不久中央組織局又決定讓彭儒返回蘇區中央分局,找到了陳潭秋等人,被任命為於都縣委宣傳部部長。
1935年2月,蘇區中央分局決定彭儒隨陳正人突破封鎖線去白區治病,先在廣州、番禺,1936年回到碕石家鄉。在碕石村群眾幫助、掩護下,陳正人化名胡思義,夫婦倆邊教書、邊治病,秘密宣傳革命。在碕石期間,陳正人還寫下一本《鄉居一年》,其中有首五言詩寫道:“欲抱凌雲志,漫雲力不勝,不為艱險阻,壯志誓當伸﹔奮斗違十載,榮功一旦成,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直到1937年春,周禮從延安寫信回碕石后,陳正人、彭儒得知紅軍已到陝北,遂分路輾轉南京、西安,歷盡艱難先后到達革命聖地延安。
1937年6月,彭儒進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任總支委員。9月后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政廳科長、延安干部家屬學校補習科科長。1939年至1944年先后在延安馬列學院、中央黨校參加學習、整風。
解放戰爭時期,彭儒先后在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吉林省延吉市委組織部、東北軍事政治大學高干班、吉林省委黨校等處任職,以忘我的努力工作和奮斗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1949年后,彭儒先后任江西省總工會副主席、全國總工會干校負責人,並在農業部、農墾部、國務院農林辦、國家水產總局等處任職,是中直機關黨委委員,1960年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文化大革命”時期,彭儒同許多老革命前輩一樣受到政治迫害。1972年5月,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彭儒從河南葉縣回到北京,安排到國家水產總局工作,后任國家水產總局顧問。
1978年2月,彭儒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同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彭儒當選為中紀委委員,任中紀委“兩案”(審查林彪、“四人幫”案件)辦公室副主任、臨時黨支部書記。她嚴格遵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堅持原則,既徹底查清事實,又不感情用事,確保“兩案”審理工作公正嚴明。1982年9月,她出席了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當選為中紀委委員。
彭儒等革命先輩充分體現出正直無私、艱苦奮斗、嚴於律己的崇高品格。早在1934年3月,陳雲、鄧穎超、博古、毛澤覃、陸定一、羅邁、潘漢年、彭儒等蘇區中央機關23名領導和工作人員就聯名寫信給《紅色中華》編輯部,表示要每天節省二兩米,使前方紅軍吃飽飯,打勝仗。蘇區廣大干部群眾看到領導機關這封特殊的聯名信后深受鼓舞,整個蘇區隨后掀起了節約運動。在腥風血雨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彭儒生下4個孩子,為了革命事業,她強忍母子生離死別的巨痛,相繼將孩子寄養當地群眾或親戚家中,其中一個不幸夭折。1981年12月,68歲的彭儒還擬訂了《個人作表率計劃》,在中紀委時時處處起表率作用。1985年9月,彭儒等一批老同志響應中央號召,在黨的十二屆四中全會上請退離休,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同年12月,正式離休。
幾十年來,彭儒同志共產主義信念堅定,忠於黨,忠於人民,始終堅持立黨為公,不爭名,不爭利,關心黨和國家的前途和現代化建設,德高望重,令人崇敬,是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的杰出女性。
陳正人和彭儒夫婦育有子女6人,他們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要求子女“要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要同工農子弟交朋友,多向他們學習”,不能搞特殊化。陳正人、彭儒的嚴格教育和要求,使子女陳瑞生、陳洪生等6兄妹都能刻苦學習、勤奮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才智。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