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美國一流漢學家的一段共同的學術經歷——

第一代美國留學生在北京

2013年09月23日10:4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第一代美國留學生在北京

●費正清和蔣廷黻、胡適、丁文江等有過交往

民國建立前后留學英美的一批中國學人在30年代已經成為學界的領袖,佔據著北京各大高校的要津。1933年費正清之所以能得到清華的教職,完全得益於蔣廷黻的關照。蔣廷黻於1912年至1923年在美國留學,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后回國任教,1929年至1934年任清華歷史系主任。蔣廷黻是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的開創者,曾就如何使用《籌辦夷務始末》等中文文獻給予費正清很大的提示。除了蔣廷黻之外,費正清還和胡適、丁文江、陶孟和、金岳霖等有過交往,並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結下終身的友誼。費正清夫人費慰梅為這對研究中國建筑的伴侶所寫的傳記於1994年面世。費慰梅從小就對繪畫很感興趣,到北京后開始研究中國的美術和建筑,梁、林夫婦在這方面無疑是她最好的老師。如果說故宮、天壇、長城代表了中國的古老文明,那麼這批從歐美留學回國的年輕教授則給北京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氣和活力。這種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交織讓北京充滿了魅力,美國學生們不約而同地用“黃金時代”來稱呼他們留學的那段時光。

1932年,剛到北京的費正清在家書中這樣描寫他和中國學者的第一次接觸:“我感到驚訝的是一位現代的伏爾泰——胡適坐在我身旁,敬我筍片和鴨肫肝,別的人也對我異常親密。我全然不明白之所以如此的道理,但是我一點也沒有不快之感,並且借助於通常的中國酒,我感到胸懷開朗,什麼事都對他們說了……這要花多大的功夫才能當之無愧地享有這份榮耀呢?”(《回憶錄》英文版46頁)這種受寵若驚的感覺除了學識的差距之外,也有地位的差距,當時的費正清還處於前途未卜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日后會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中國學“教父”。

●第一批留學生成為美國戰后中國研究的中流砥柱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國在華的利益越來越受到關注,在美國政府、學術團體和基金會的支持下,中國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得到迅速的發展。在這樣的有利形勢下,最早的這批留學生在回國后分別執教於哈佛大學(費正清)、康奈爾大學(畢乃德)、賓夕法尼亞大學(卜德)、芝加哥大學(顧立雅)、華盛頓大學(戴德華)、哥倫比亞大學(韋慕庭)、加州大學(賓板橋)等著名學府,成為美國戰后中國研究的中流砥柱。

總體來說,由哈佛燕京學社派來的學生基本以古代中國為研究對象,採用的依然還是傳統漢學亦即文獻考証的方法。他們對於近現代中國的事情只是一般的關心,並不納入自己的研究領域。他們的老師葉理綏甚至極端地認為1793年以后的中國不能構成真正的學術研究的對象,頂多隻能屬於新聞學的范圍。與這種“厚古薄今”的傾向不同,費正清將自己的課題鎖定在近代中國沿海的貿易和外交上,其研究方法在歷史學之外又特別注重使用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所有這些使費正清顯得與眾不同。他兩次申請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都被拒絕是不奇怪的,這一經歷使他日后決心另起爐灶——建立東亞研究中心來與哈佛燕京學社分庭抗禮。

(顧鈞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為北京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