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美國一流漢學家的一段共同的學術經歷——

第一代美國留學生在北京

2013年09月23日10:4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第一代美國留學生在北京

二戰后,西方漢學研究的中心開始從法國轉移到美國,期間,美國出現了以費正清為代表的第一代專業漢學家。考察其學術背景就會發現,他們雖然有著不同的師承和不同的研究領域,但卻擁有一段共同的經歷——20世紀30年代都曾留學北京,短則一兩年,長則四五年。這批漢學家除費正清之外,還有畢乃德、賓板橋、卜德、顧立雅、畢格、西克曼、戴德華、韋慕庭等。

●韋慕庭與費正清在華北協和語言學校的學習交往活動

第一代美國專業漢學家當中大部分人是30年代憑借哈佛燕京學社的獎學金來北京進修的。除了學術上的進修外,語言上的進修自然也必不可少。為這批年輕學者提供語言訓練的是華北協和語言學校。韋慕庭與費正清正是在該校網球場上開始了他們的友誼。韋慕庭於1932年秋天從哥倫比亞大學來到北京,由於獎學金數量不足,他在語言學校學習時兼做該校圖書館的管理員。與他相比,費正清還要更辛苦些。費正清1932年初作為牛津大學的研究生來到北京,一開始因為有羅德斯獎學金,生活得很舒適。1933年該獎學金到期后,他兩次申請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都失敗了,於是隻好到清華大學去兼課。當然,即使是在獎學金不足或不到位的情況下,美國留學生們的生活也不會困難到無米下鍋的程度。當時美元與銀元的兌換率是1:5,留學生們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住寬敞的房子,並至少有一名仆人。

在北京,留學生們還有定期和不定期的朋友聚會。1929年至1934年畢安祺任美國史密斯蘇尼博物館(即美國國家博物館)駐北京代表時,曾組織每月一次的聚會,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中討論一些共同關心的學術問題。美國駐華公使詹森(1929年-1935年在任)也時不時地請年輕學者們打打牙祭,以示作為在華最高官員的關心。而讓留學生們更為興奮的是,他們可以在漢語還不熟練的情況下和中國學者用英語進行交流,並向他們請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