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共和國不會忘記——陽紅光和他的老紅軍肖像攝影

2013年09月23日15:45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共和國不會忘記

作者簡介

陽紅光,56歲,湖南省平江縣人。中國公安攝影家協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湖南公安攝影協會主席。2006年開始工作之暇學習攝影創作,作品涉及山水、人物、民俗、紀實等題材,注重從影像、鏡像中去感悟自然,品味人生,閱讀社會,創作了《沅陵龍舟競渡》、《立交橋下的剃頭挑子》、《霞凝晨曦》等優秀作品。其中《最后一槳》獲“盛世丹青、湖湘風採” 2010年湖南藝術年展攝影類金獎和觀眾最喜愛作品獎,《煙雨競龍舟》獲湖南“聚焦兩型社會、鏡採錦繡瀟湘”全國攝影大展銀獎,《霞凝晨曦》入選《全國攝影名家作品集》並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湖南省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沅陵龍舟競渡》獲首屆全國公安攝影藝術展銅牌獎、湖南省16屆攝影藝術展銀獎,《街頭理發》獲2012年上海國際郎靜山攝影藝術獎金像獎。

2013年4月13日,湖南省平江縣12位平均年齡92.3歲高齡的失散老紅軍,聚首平江縣政府招待所。

拍攝手記

平江,是我夢魂縈繞的故鄉!屈指數來,我離開家鄉進入省城工作已有33年了。青青的山、藍藍的水、碧碧的天、憨憨的故鄉人,無時無刻不牽動我的心!

家鄉是塊紅色的沃土。這裡1921年就產生了共產黨員,1923年成立了黨支部,1928年爆發了彪炳中國革命史的平江起義。這裡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中國紅軍的搖籃之一,走出了50多位共和國的開國將軍。

家鄉人民為新中國的建立所付出的犧牲驚天泣地: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平江籍人員達25萬之多,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萬多人,佔湖南全省在冊烈士五分之一。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作為乘涼人的我,很多時候都在思忖:應當為先輩們做點什麼?

我愛好攝影。2012年初,有人向我提議,“拍拍家鄉的失散老紅軍吧,尚存者不多了,他們太需要關注了。”我眼睛一亮,這不正是宣揚先輩的好事麼!於是,我開始了摸底、尋訪、溝通、攝影。

這是一次搶救性的拍攝。據民政部門統計,1983年,我省共有失散老紅軍3386人,其中平江縣808人﹔至2012年8月拍攝時,全省尚存96人,平江縣僅存24人(注:至此次展覽時又逝去4人)。在一年多時間內,我幾乎將全部業余時間傾注在這些老人身上。隨著一幅幅作品的完成,他們的形象一個個在我心中屹立,那樣朴實、高大、巍峨……

他們,都是當年紅軍隊伍中的“紅小鬼”,有偵察兵、通訊兵、號手、敢死隊員、傷兵護理員……多數人在戰斗中負傷被安置療傷,有的在部隊突圍時被敵人打散,有的被敵人俘虜受盡嚴刑,有的突發重病被安排在百姓家中養病,因與部隊失去聯系。大字不識的他們最后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回到家中,種田、織布、婚娶、生兒育女,解放后多數成為基層骨干……

他們,對當年血與火的經歷引為自豪,每每談到那段歷史,神情就會變得生動、激揚。有幾位老人至今能吟唱當年的紅軍歌謠,有的能用手中的拐杖比劃揮刀殺敵的動作。但是,他們從未將這段經歷視作資本,只是安居大山深處,平靜地生活,安然地老去。對政府給予的撫恤、慰問,他們滿懷感激﹔盡管他們當中部分生活困窘,但當問及有何要求時,他們都搖搖頭說:“政府對我們已經很關心了。”

我的鏡頭無法穿透歷史的縱深,記錄他們當年鮮血乃至生命的付出﹔所能聚焦的,是他們被時光之刃刻下的滿臉皺紋,是他們因勞作和歲月而佝僂的身軀,是他們簡朴粗糙、滲透汗漬的布衫。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堅忍與執著,那種朴實與包容,那種忠誠與純粹……

在偉大祖國走向繁榮昌盛的今天,在我們享受著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時期,我們不能忘記這些曾經為新中國的建立奉獻青春熱血、歷盡千辛萬苦的人們。

記住他們,是對歷史的尊重﹔親近他們,是對今天生活的感恩﹔品讀他們,是一種精神的禮贊、心靈的淨化。理想的缺失、物欲的羈絆、價值觀的迷茫,這些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困局,也許,可以從他們身上尋得突圍之徑。

實干興邦。在建設“幸福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老一輩的革命精神傳統不能或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