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熱心
3
足步:預言中日20年內必有一戰
毛澤東關心時局,最顯著的標志就是讀報。他自己說:在一師讀書期間,包括學費在內,他一共用了160元錢。“在這個數目裡面”,有三分之一是用在了訂報上——“每月約需一元”。此外,他“還時常向報攤購買書籍和雜志……”他“已經養成了讀報的習慣”。
專家如是表述毛澤東讀報和用報:“他看報極其認真仔細,凡屬重要的材料,不論篇幅多長,必定從頭至尾看完,並做摘記。他自己訂了一份報紙,常將重要的材料剪下,積久便裝訂成冊。他特別注意分析國際國內的政治、軍事形勢﹔有時還把地圖帶上,將國內國外的城市、港口、山岳、河川等,逐一對照。他跟同學們說,這樣既可明了時事,又能熟悉地圖,還可學到英文,真是一舉三得。”當時,歐洲在打世界大戰,國內在上演復辟丑劇和軍閥混戰,局勢變化多端。對此,人們困惑不解,議論紛紜,莫衷一是。毛澤東卻能把局勢分析得清清楚楚,“有時還結合中外史實,談到中國衰弱的由來,列強對中國新的意圖,以喚醒同學們的民族意識和救國的責任感。”
他的同學蕭三日后回憶:“毛澤東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哪些國家打得好,為什麼打得好﹔哪些國家打得不好,為什麼打得不好﹔哪些國家會勝利﹔哪些國家會失敗,為什麼會失敗”,“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於毛澤東滔滔不絕的講述,蕭三隻能“表示贊同他的看法”,而他自己一點也不了解情況。“毛澤東天天看報,目的是為了了解中國和世界,關心國家和世界大事。”
夏遠生《毛澤東的三湘情結》敘述了一段史實:1916年7月25日毛澤東致信蕭子升,其中對中日關系及前景的預測,十分精到。他從“日俄協約”談起,針對國人當時對日本新內閣抱有的幻想,斷然指出:“無論何人執政,其對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毛澤東沉痛預見,告誡國人:“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重東事少。愚意吾儕無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孫,隻有磨礪以待日本。”他勸蕭子升等同學多看書報,“注意東事,祈共勉之”,提高對日本侵略中國的警惕。
專家評論:“這封信不啻一面鏡子”,讓人清楚地看到,毛澤東不是一個一般關心時事的青年愛國學生,“而是(一個)在嚴密注視國家大局,預測世界風雲”的戰略家﹔並且是一個行動家——與自己的朋友共勉,“作好准備,有朝一日,為國家民族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4
足步:求見日本友人白浪滔天
在《毛澤東手書真跡》中,收有一封毛澤東親筆寫給日本友人白浪滔天的信。
白浪滔天先生閣下:
……先生之於黃公,生以精神助之,死以涕淚吊之﹔今將葬矣,波濤萬裡,又復臨穴送棺。高誼貫於日月,精誠動於鬼神……植蕃澤東湘之學生,嘗讀詩書,頗立志氣,今者願一望見豐採,聆取宏教,惟先生實賜容接,幸甚幸甚!
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生蕭植蕃毛澤東上
此事的由來是,“1917年春,曾經幫助和支持過辛亥革命的日本人士白浪滔天(宮崎寅藏)親臨長沙,參加黃興改葬的葬禮。毛澤東和蕭植蕃(即蕭三)得這個消息后,”特地給宮崎寫了這封信,表達上門“聆取宏教”的願望。
據回憶,當時,“凡屬長沙城裡比較有學問的人,或者有時從外面來了有名的學者,毛澤東常趁星期天去訪問,向他們請教一些問題。雖然那些人並不認識這個師范的窮學生,也不一定高興接待這個年輕的不速之客,但是他從不計較這些,隻圖達到求學的目的。”這就是尋求學問的毛澤東。
至於那一次白浪滔天是否見了他們,毛澤東自己沒有說。有人說,不僅見了,而且慨然應允到一師講演……但另有一種說法:1979年5月31日,省政協的毛注青編著《黃興年譜》,為此特意給蕭三去信核實情況。蕭三回信說:“宮崎在葬黃興時到了長沙,故我們請見他,但沒有見面。”
這封信是怎麼“回”到中國的?自然還有故事。一個細節是,1951年五一節,毛澤東與應邀來華的宮崎寅藏的兒子宮崎龍介,在天安門城樓上相見,毛澤東還提到了這封信。
![]() | ![]() |
相關專題 |
· 毛澤東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