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奇
習仲勛同志對隴原大地和甘肅人民有著特殊的情感。我從1954年起就一直在甘肅工作,在甘肅歷史發展的豐碑上,在慶陽老區群眾的口碑中,我看到和聽到關於習仲勛同志的感人事跡實在是太多了。1930年春天,中共陝西省委派仲勛同志到長武縣國民黨駐軍中從事兵運工作,從此開始了他在陝甘地區革命斗爭的生涯。1932年4月,他親自組織指揮發動兩當兵變。之后,和劉志丹等同志一道,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陝甘邊區創造性地開展軍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建設,創建並鞏固擴大了南梁革命根據地,為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的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為改編后的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提供了出發點,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創造了必要條件。
從1930年起到1952年,20多年的歲月,仲勛同志在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長期轉戰於陝甘寧邊區,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有一次我去環縣調研,當地群眾給我講述了不少關於習仲勛同志的故事。有一天,習書記和苟廣德(當年任洪德鄉貧協主席)一塊下鄉工作,傍晚時分,苟廣德不慎扭傷了腳,疼得無法行走,習書記就硬把苟廣德給背了起來,走了兩裡多路程。有一次,縣委的通訊員狗娃拉痢疾病倒了,習書記親自給他抓藥並熬煎讓他服用,把狗娃感動得熱淚盈眶。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戶姓梁的群眾家裡娶兒媳婦,當時,當地群眾識字的很少,沒有人會寫對子,有人提議能否求求習書記,於是,梁家人便拿了紅紙來找習書記,習書記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很快地寫出了一大四小的五副對子,有趣的是,洞房的門上,他還就這一對新人的名字撰寫了一副雅俗共賞的“潛字聯”。就是這樣,經過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共產黨的縣委沒有衙門架子”等評價很快傳揚開來,許多群眾積極主動前來給環縣縣委提供情報、支持工作,使黨的基層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革命力量進一步壯大和發展。
甘肅人民忘不了仲勛同志,仲勛同志也一直心系著這裡的人民群眾。新中國成立后,仲勛同志雖然擔任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但在百忙之中,他依然經常關心、關注著甘肅的建設和發展,惦記著慶陽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牽挂著環縣的脫貧致富。每當有老區的干部、群眾到了北京,他都抽出時間會見、會談。凡是匯報到老區工作和建設方面的事情,他都要認真地傾聽和過問。1958年冬天,時任國務院秘書長的習仲勛來甘肅調研,鼓勵甘肅的同志“要艱苦奮斗、堅持苦干,為甘肅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1984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甘肅定西地區調研后向中央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仲勛同志在這份材料上批示:“費孝通先生的調查,是理論結合實際,經過認真分析論証之后提出的好意見,是值得重視的,也是可行的,請子奇、光毅同志參閱,並制定出規劃,提出具體措施,分期實施”。看到習仲勛同志的批示后,甘肅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在充分認清省情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集思廣益、銳意改革,逐步理清和形成了全省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三條路”的隴原發展戰略方針,即“有水的地方走水路”,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發展高產農田﹔“沒水的地方走旱路”,興修梯田,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水旱路都走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組織勞務輸出,開展移民搬遷活動。並重點建設河西走廊、沿黃灌區、隴東三大糧倉。我們還提出了符合甘肅中部地區實際的“三年停止植被破壞,五年解決溫飽,十年糧食過關”的奮斗目標,廣為種草種樹,大搞小流域治理,努力改變生態環境。由於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甘肅農業連續實現8個豐收年。聽到甘肅人民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的消息后,仲勛同志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