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
有感遺跡 “天涯”考古
1961年2月上旬,郭沫若第一次游覽“天涯海角”。他興致勃勃地穿行在白色沙灘,當步行到一塊大石壁前,一下子被上面刻著的“天涯”兩個遒勁的大字吸引住了。隨行的導游告訴郭沫若,“天涯”二字,傳說是蘇東坡被貶海南時留下的手跡。聽到這樣的解釋,郭沫若覺得,這一字體,與蘇軾的書法相去甚遠,並且蘇東坡本人也未曾來過“天涯海角”,又何來的手跡呢?但因時間安排較緊,郭沫若來不及對古字進行細致考據便離開了。
時至第二年,郭沫若第二次來到了“天涯海角”。踩著綿綿的白沙,郭沫若走到刻有“天涯”二字的石壁前,仔細端詳著兩個大字。既然“天涯”二字不是蘇軾的手跡,那又是哪位古人的遺跡呢?
原三亞地方志辦主任周德光回憶,郭沫若此時正在校閱被白蟻侵蝕得殘爛的《崖州志》,查到“天涯”石刻實為知州程哲所刻,在“天涯海角”景區,面對著離地4米高的“天涯”石刻,他請人幫忙搭起了一個高高的木頭架子,自己順架子爬上了石壁,用雙手反復觸摸石壁,仔細校辨著,終於,他從風雨剝蝕殆盡的殘跡上查到了“天涯”二字旁附有“雍正十一年知州程哲”的題款,驗証此前自己的設想。
這時,日已將暮,郭沫若有感於懷,詠詩八句:“去年助曳網,今日來何遲。訪古字方顯,得漁人正歸。點頭相向笑,舉手不通辭。有目甜逾蜜,惠予以此詩。”以此來紀念自己考証所得的欣喜之情。
三游“天涯” 激情賦詩
周德光回憶,1961年至1962年間,郭沫若兩次來到海南三亞(時稱崖縣),第一次到來是游覽,第二次到來度假期間,以10天時間點校了《崖州志》,在兩度來三亞的日子裡,他三次考察天涯海角風景區,為當時還算不上很有名氣的天涯海角留下了一段佳話。
1961年2月20日,郭沫若邀馮白駒將軍同游天涯海角。這一天在大海邊,漁民們拉網捕魚,郭沫若走過去,興致勃勃地撩褲腳、挽袖子,使勁抓起了一根纜繩,和漁民們一道助力牽纜,海邊此刻的難忘感受,被郭沫若以《游天涯海角》一詩得以記錄。“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波青灣面闊,沙白磊頭圓。勞力同群眾,雄心藐大千。南天一柱立,相與共盤旋。”落款處寫著,“馮白駒闔家六人,與我家八人,同游天涯海角,為魚舟牽纜者久之,書此以為紀念。”
這首五言詩今收藏於三亞市檔案館。
到了1962年冬末初春,郭沫若重返崖縣,第二次暢游了天涯海角。詩人舊地重游,不禁感慨萬千。潑墨揮毫繼就了五言重游詩二首。郭沫若前后共寫下了《游天涯海角》詩三首。原三亞市政協主席陳人忠說,詩中贊美祖國南疆春天的山明水秀,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的宜人景色。當時,崖縣縣委也決意要把郭沫若的游記三首,擇金剛石刻好后嵌在“天涯海角游覽區”,讓景區更生吸引力。
為鄭重其事,當時崖縣縣委負責人來到“椰庄”(今鹿回頭賓館)面會郭沫若。
郭沫若彼時公休,得知來者的意圖后,放棄了假日休息時間,同崖縣縣委的多位同志一道,驅車第三次踏上了天涯海角。
蔡明康說,那天一清早,郭沫若先在“海角”景點徒步一路選石,后停留在了“天涯”石刻的偏北邊,在此處選定了一個巨磊,同時敲定了游記詩的嵌入位置和尺寸,這裡,於是有了郭沫若三游天涯海角的佳話相傳。當年的鏗鏗步履,為今日之三亞,平增了一頁美好的往事。(記者 杜穎 實習生 於麗麗 通訊員 張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