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水墨難描天青色 沫若予瓊情至真

杜穎

2013年10月21日14:50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水墨難描天青色 沫若予瓊情至真

郭沫若點校過的《崖州志》現存於三亞檔案館。 武威 攝

1961年,郭沫若在海南橡膠園考察。(資料照片)

保存在三亞檔案館的郭沫若手跡。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郭沫若先生曾多次來到海南,其中,赴南山“小洞天”登臨摩崖石刻考証,三游天涯海角,是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難忘往事。

這位“詩行者”,僅1961年2月客居三亞鹿回頭椰庄的13天時間裡,就作有6首描寫三亞題材的詩作,從詩中更可感受到那份對三亞摯愛坦然的表白。海南日報記者近期在三亞採訪了郭沫若先生游歷期間曾接觸過的老干部和文史專家,他們重憶與郭沫若在一起的摯誠歲月。

1962年2月20日,廣東《羊城晚報》“花地”副刊發表了郭沫若抒寫的一篇游記散文《天涯海角》,全文五個部分,滿含真摯地介紹了其游歷天涯海角的詳細經過。很多讀者被“紅豆春前發,青山天際燃”的美,驚得動容感嘆。

風和日麗,海靜波平,優美的散文將人們的視線拉回了彼時的海南島。

細白的沙灘上,漁民們在天涯海角的大海邊正拉網捕魚,一個詩人,秉持著他那固有的浪漫情懷,走到大海邊,興致勃勃地撩起了褲腳,挽起了袖子,帶上“腰梯”,用雙手使勁地抓起了一根纜繩,和漁民們一起助力牽纜,形成一幅動人的民俗風情畫面。

這位詩人就是對海南充滿摯愛的郭沫若,如畫般的景象就呈現於1961年的初春。

郭沫若曾多次來到海南,其中,赴南山“小洞天”登臨摩崖石刻考証,“天涯”考古,賦詩天涯海角,是其中最為人們樂道的難忘往事。

廢寢忘食 摩崖考証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60年代。

1962年,郭沫若應中共崖縣縣委請求,利用休假時間,在崖縣(今三亞)椰庄點校《崖州志》。

古存的《崖州志》,殘編斷簡,特別是藝文卷裡的“小洞天記”一章,虫蛀剝落,文字斷句,字形也不清晰了,很難再去認讀。為此,郭沫若想去一趟南山“小洞天”考察,借助摩崖“驗石”與《崖州志》對照,兩者之間進行互補和訂正,這無疑是一個好主意。

時任崖縣文化局干部的蔡明康陪同了郭沫若此行的考証。

當年,南山的“小洞天”遠未開發,唯獨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能上得去,但平日裡,極少有人到那裡行走,所以,崖州人視之為“畏途”。

2月3日,郭沫若一行踏上了亂石山徑,攀著雜樹枝,一番辛苦后,一行人來到了南山“小洞天”摩崖石壁。

摩崖石刻在深山密林之中,亂石穿空的南山半腰,郭沫若用手觸摸著已沉睡了700多年的石壁,又讓身邊的工作人員給他遞上了事先准備好的毛巾、毛刷,輕輕洗刷著摩崖石壁上多年來積存的苔衣、苔原,一邊又認真地潛心“驗石”。“郭沫若翻開了《崖州志·藝文卷·小洞天記》,與石刻文字對照點校著,盡心竭力的情景,仿佛生怕一不小心漏掉了錯字似的。”

那一天,郭沫若上午9時到達摩崖石刻,“小洞天記”原文隻有315個字,經過郭沫若先生點訛、指缺和補正的有14處之多。

蔡明康清晰記得,他看表,轉眼已是11點,而郭沫若仍在石壁下看記錄,查校文,絲毫沒有下山之意。中午時分,郭沫若隻喝了一杯咖啡,啃著一個饅頭,很高興地寫下了《游崖縣鰲山》(即南山)的詩句:“乃從原路返,海澨坐石船。談笑飲咖啡,饅頭代中餐。”

“郭沫若點校后的《崖州志》,刪掉了‘斷爛朝報’的文字,使昔日‘殘編斷簡’的一部地方舊志,內容更加豐富了,面貌嶄新,他的治學精神值得佩服。”原三亞地方志辦主任周德光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