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勛同志對隴塬大地和甘肅人民有著特殊的情感
我從1954年起就一直在甘肅工作。在甘肅歷史發展的豐碑上,在慶陽老區群眾的口碑中,關於習仲勛同志的感人事跡實在是太多了。1930年春天,中共陝西省委派習仲勛同志到長武縣楊虎城部的警備騎兵第三旅三團二營從事兵運工作,從此開始了他在陝甘地區革命斗爭的生涯。1932年4月,他親自組織指揮發動“兩當兵變”。之后,和劉志丹等同志一道,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陝甘邊創造性地開展軍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建設,創建並鞏固擴大了先后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為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的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為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提供了出發點,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創造了必要條件。
從1930年起到1952年20多年的歲月裡,習仲勛同志在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直接組織指揮保衛陝甘寧邊區,解放大西北,建設大西北,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有一次我去環縣調研,當地群眾一連給我講述了關於習仲勛同志的好幾個故事。有一天,習書記和苟廣德(當年任洪德鄉貧協主席)一塊下鄉工作,傍晚時分,苟廣德不慎扭傷了腳,疼得無法行走,習書記就硬是把苟廣德給背起來,走了兩裡多路程。有一次,縣委的通訊員狗娃拉痢疾病倒了,習書記親自給他抓藥並煎好讓他服用,把狗娃感動得熱淚盈眶。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戶姓梁的群眾家娶兒媳婦,當時,當地群眾識字的很少,沒有人能寫對子,有人提議能否求求習書記,讓他來寫。於是,梁家人便拿了紅紙來找習書記。習書記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很快地寫出了一大四小的五副對子。有趣的是,洞房的門上,習書記還用這對新人的名字寫成了一副雅俗共賞的“潛字聯”。就是這樣,經過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很快,“共產黨的縣委沒有衙門架子”等評價傳揚開來,人民群眾就更加熱情地支持縣委的工作,使黨的基層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革命力量進一步發展壯大。
甘肅人民忘不了習仲勛同志,習仲勛同志也一直心系著這裡的人民群眾。1952年9月后,習仲勛同志雖然到中央工作了,但在百忙之中,他依然經常關心、關注著甘肅的建設和發展,惦記著慶陽老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牽挂著環縣的脫貧致富。每當有老區的干部、群眾到北京,他總是抽出時間會見、會談。凡是匯報到老區工作和建設方面的事情,他都認真地傾聽和過問。1958年冬天,時任國務院秘書長的習仲勛同志來甘肅調研,視察了引洮上山水利工程,他稱贊該工程是“很重要的工程”,並鼓勵在場的同志“要艱苦奮斗、堅持苦干,為甘肅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1984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甘肅定西地區調研后向中央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習仲勛同志在這份材料上批示:“費孝通先生的調查,是理論結合實際,經過認真分析論証之后提出的好意見,是值得重視的,也是可行的,請子奇、光毅同志參閱,並制定出規劃,提出具體措施,分期實施。”對此,甘肅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在充分分析認識省情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集思廣益、銳意改革,逐步理清和形成了全省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三條路”的隴原發展戰略方針,即“有水的地方走水路”,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發展高產農田﹔“沒水的地方走旱路”,興修梯田,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水旱路都走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組織勞務輸出,開展移民搬遷。還確定重點建設河西走廊、沿黃灌區、隴東三大糧倉。我們還提出了一個特別符合甘肅中部地區實際的“三年停止植被破壞,五年解決溫飽,十年糧食過關”的奮斗目標,強調種草種樹,大搞小流域治理,努力改變生態環境。由於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甘肅農業連續實現8個豐收年。聽到甘肅人民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的消息后,習仲勛同志非常高興。
1993年后,盡管習仲勛同志已經不再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但他隻要聽到甘肅的建設發展情況就特別興奮,幾乎每次見到我都要問:“蘭州建設得怎樣?慶陽老區的情況怎樣?西峰現在怎樣?環縣怎樣?”2000年6月,習仲勛同志的夫人齊心偕子女代表習仲勛同志專程來到環縣,走訪了習老當年在曲子、洪德等地工作過的地方,與老同志、老房東們座談、合影,問長問短,關心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給當地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1年7月,我又一次到慶陽看望老區人民,並參觀了南梁革命紀念館。凝望著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領導的珍貴照片和歷史遺物,我仿佛又回到了浴血奮戰求解放的陝甘邊斗爭年代。面對著南梁革命紀念碑,我默默地說:“先烈們,安息吧!你們的鮮血沒有白流,老區人民會永遠記著你們的豐功偉績。”今天的南梁革命紀念館已擁有了“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等多項殊榮。市縣兩級政府大力開發紅色旅游資源,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很多就業機會,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甘肅人民、慶陽老區人民以今天和諧幸福的生活告慰著習仲勛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習仲勛同志是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的典范
在與習仲勛同志一起戰斗過的王世泰、馬文瑞、黃羅斌等老同志的回憶中,我聽過很多關於習仲勛同志熱愛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生動事跡,這些事跡也在慶陽、西峰、環縣的群眾中廣為傳頌著。
從多次武裝起義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中,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陝甘邊紅軍領導人意識到:有沒有發動和組織群眾參與,有沒有同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有沒有建立起革命根據地,是成敗的根本原因。所以,1934年11月7日,以習仲勛同志為主席的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即南梁政府)成立后,習仲勛同志在南梁地區一村一村搞調查研究,一家一戶做群眾工作,提出並實施了土地政策、財政糧食政策、軍事政策等“十大政策”,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他還組織群眾生產支援前線,支持發行貨幣活躍邊區商貿市場,推動開放集市滿足人民生活需求,培養軍政干部保証紅軍和地方工作的需要,發展教育創辦“列寧小學”,掃除文盲提高邊區人民文化素質,使邊區到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他還明確要求縣委各個部門都制訂和公布具體的工作計劃,特別是如何便於與群眾聯系和溝通的措施,要求全體縣委工作成員都要努力做到“關心群眾,不分你我”。他親自深入貧苦農民家中,訪貧問苦,宣傳革命道理﹔倡導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和婦女解放,把一些有覺悟、有膽識、能說會教的女青年培養成為婦女干部﹔積極發動群眾,建立農工會、貧農團和農民聯合會等群眾組織,以及游擊隊、赤衛隊等武裝組織。他常常教導縣委的工作人員:“我們一定得要牢記我們的使命,工作中,我們要一切服從黨的領導,不拈輕怕重,不躲奸溜滑﹔生活中,要關心集體、關心他人,聯系同志,時刻不忘人民的要求,讓根據地人民認識到蘇維埃政權是人民的政權,並努力使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享有參政權,實現勞動人民當家做主。”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使習仲勛同志得到人民的廣泛擁護,使邊區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馬文瑞同志(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原中共中央西北局副書記)在回憶習仲勛同志時說:仲勛同志提過一個朴實的口號,叫做“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他說,“我們萬萬不能站在老百姓頭上,如果我們的干部叫人家一看,是個‘官’,是個‘老爺’,那就很糟糕”﹔他號召黨的干部走出“衙門”,深入鄉村,把黨的工作同團結老百姓、教育老百姓結合起來﹔隻有通過人民,我們的任務才會解決得最快、最正確﹔革命中的“新的創造,要在老百姓中找尋”。
熟悉這段歷史的同志,都為習仲勛同志扎實的工作作風、以民為先的品質,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動,都認為他是搞群眾工作的行家。1943年1月,毛澤東同志親筆為習仲勛同志書寫“黨的利益在第一位”題詞予以表彰,還曾評價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1950年1月20日,當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剛剛過了百日之際,《群眾日報》《人民日報》先后以《人民的忠實勤務員——習仲勛》為題,發表了介紹習仲勛同志革命經歷和優秀品質的文章。正是因為習仲勛同志這種質朴、親民、務實的工作作風,使他在百年之后還被廣大人民群眾無限懷念和熱情頌揚。
![]() |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