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木
建議白崇禧接受蔣介石“共商抗日大計”的邀請
1937年8月2日,蔣介石電邀白崇禧赴南京共商抗日大計。當時鑒於桂系與蔣介石嫡系的歷史恩怨,以及對形勢的判斷,李宗仁等反對白崇禧應邀前往,白崇禧舉棋不定。謝和賡則感到時不我待,連夜寫信報呈白崇禧,直言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蠶食中國的政策隻會加快,絕不會改變,且國共矛盾將降為次要矛盾,而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將上升為主要矛盾。逢此全國抗戰的局面,抗日救亡必將成為國家生活中的主題,此時蔣介石不會也不可能一意孤行,與全民抗日的大局背道而馳。他建議白崇禧應以民族利益為重,摒棄成見,順應民心,迅速赴京,如此才能實現全面抗戰,而桂系也如此才能打出廣西,並提高在全國民眾中的聲望。
白崇禧讀信,深覺其言之有理,遂決定如約飛赴南京,並要求謝和賡一同前往。中日大戰在即,白崇禧赴南京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謝和賡則被白崇禧任命為其身邊的中校機要秘書,職責系處理日常文件和函電。不久,白崇禧又推薦他就任大本營國防會議秘書,其職責為在秘書長張群手下進行國防會議記錄和辦理相關事務。
是年10月,戰局愈加險惡,日軍業已開始向南京迂回靠近。謝和賡根據敵我綜合情況,總結抗戰以來的正反經驗,寫成一份建議書———《全民性全國軍事總動員綱要》。建議書寫就后隨即通過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李克農將文章轉呈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時報呈白崇禧。白崇禧讀后大加贊賞,並採納了其中的一些意見,將其歸納為后來流傳為抗戰名言的“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李宗仁得知后也贊不絕口。不久,謝和賡又被破格提升為上校。
11月,淞滬會戰國民黨軍失利,上海淪陷,隨即日軍急攻南京。就在南京淪陷之前,謝和賡隨指揮部開赴戰時臨時首都武漢。
在武漢時,白崇禧又讓謝和賡寫了一份《軍隊政治工作與群眾政治工作之關系》的講演稿。為此,謝和賡找到了李克農,請求黨組織提供相關的材料,隨后謝埋頭研究和起草,寫成后又經李克農轉交周恩來審閱。周恩來隨即認真審閱,並進行了較大的修改,主要是以白崇禧軍訓部長的口吻,避免了在政治訓練的原則和方法方面與中共過於相似。不久,根據這篇謝和賡起草、周恩來修改的講演稿,白崇禧向其部師以上干部和師級政工人員進行了訓話,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