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毛澤東
編者按:近日,人民網黨史頻道發表了連載於《黨史縱覽》雜志2013年第10期和第11期的文章《唐由之:為毛澤東主刀手術的日子》。文章講述了著名中西醫結合眼科專家唐由之為共和國主席主刀手術的傳奇經歷。唐由之,原名錕铻、昆吾,著名中西醫結合眼科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被授予“國醫大師”的稱號。【詳細】以下為文章節選。
了解自己病人的情況,是醫生必須做的事情。接下來,唐由之提出要注意毛澤東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一次,毛澤東正在用餐,唐由之悄悄進去察看。毛澤東聽力特別好,馬上就問誰來了,機要秘書張玉鳳告訴他是唐大夫來了,毛澤東笑著打招呼:“吃飯也要看?”他的飯菜很簡單,一段武昌魚尾、一盤蔬菜、三片白切肉、一碟湖南人愛吃的辣椒醬。
讓唐由之沒想到的是,雖然毛澤東因為白內障已經有一年多時間看不到東西了,但是要想最終說服他接受手術並不簡單。
“他不太願意,有人告訴過我,主席對醫生的講話,十句話隻相信三句。我想主席這個人很健魄、很自強,他寧願動員自己身體裡的抵抗力來克服病痛﹔第二,主席清楚,醫生對他肯定無微不至地照顧,就是三分病也要說它個五六分、七八分病,怕他不重視,猜到了我們的心態。”唐由之回憶說,“最重要的是,他不想因為治病影響工作,他眼睛看不見,也照常工作。他已經看不見一年多了,周總理曾經把自己的老花鏡送給他。后來別人拿來放大鏡,后來放大鏡越來越大,用很大的放大鏡主席也看不見。”
幾次接觸過后,毛澤東漸漸對這位“唐大夫”熟了起來。於是,唐由之講解起老年性白內障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治療方法。經過循序漸進的講解,他已經能夠向毛澤東介紹中醫、西醫兩套白內障手術方法是怎麼回事了。
唐由之想,最直接的方法也許最奏效。他干脆起身,走到毛澤東身邊蹲了下來,輕輕托著主席的大手,將它握成拳頭,說,“這隻握著的拳頭好比是一個眼球”,他一邊在拳頭上指劃著,一邊打著比喻,“這裡好比是眼球前面中央最外面的黑色眼珠,叫做角膜,已經渾濁的晶體就在它后面的這個位置”。停了一會兒,他又用一個指頭按住拳頭的另一個位置,說:“做針撥術時,這裡就是進針的地方。”毛澤東耐心聽著,感受唐由之在自己手上比喻的眼球結構,似乎對眼睛這個陌生的領域有了一個形象的了解。
為了從更多的方面讓毛澤東了解眼科的相關常識,唐由之另辟蹊徑,找到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與治療眼病相關的詩,念給毛澤東聽,以此說明這種手術的歷史。白居易在詩中寫道:“案上漫鋪龍樹論,盒中虛貯決明丸,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篦試刮看。”
毛澤東聽了,自然懂得詩中之意。原來自己所患的白內障發展到一定程度,便無藥可醫。古人用金針一撥,如日當空,豁然明朗。唐由之接著介紹,唐代已流傳的針撥內障古法手術,經過千年光陰的流轉,加上現代醫學方法和技術、器械的改進,已成為一種中西合璧的手術。與正在使用的西醫手術相比,中醫針撥內障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切口小、對人體創傷小、操作簡便、術后恢復得快等優點。隻要病人在術前、術中、術后能與醫生配合,就能取得好的療效。毛澤東耐心地聽完唐由之所做的講解后,沒有再說別的話。由此,唐由之認為,毛澤東已經沒有拒絕手術治療的意思了。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
相關專題 |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 · 毛澤東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