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老一輩革命家處理中印邊界問題的對策方法

 廖心文

2013年11月28日10: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 新中國成立后,為妥善處理中印邊界問題,毛澤東和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付出了大量心血,積累了豐富經驗。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原則和具體辦法,主要體現在如何處理兩次邊界武裝沖突中。處理1959 年的第一次武裝沖突,中央分為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的策略。第一階段打政治仗,第二階段打軍事加政治仗,第三階段打外交加政治仗。針對1962 年的第二次武裝沖突,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決策,包括果斷決定對印軍的進攻予以反擊、在對印軍進行必要的反擊后主動提出解決邊界問題的積極建議、主動採取重大的和解步驟等。通過努力,中國有理有利有節地回擊了對手,取得了國際輿論的支持,在政治上始終保持了主動。

[關鍵詞] 毛澤東﹔周恩來﹔尼赫魯﹔中印邊界﹔“麥克馬洪線”

[中圖分類號] D823 [文獻標識碼] A

印度是中國的重要鄰國,中印關系是中國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處理好兩國之間歷史上遺留的邊界問題,是促進中印關系發展的重要一環。新中國成立后,為妥善處理中印邊界問題,毛澤東和周恩來積極創造條件,付出了大量心血,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中印邊界問題的由來和爭議

印度同中國的新疆和西藏接壤,兩國過去從未正式劃定邊界,隻有一條根據雙方行政管轄所及而形成的傳統習慣線。19 世紀中葉以前,中印兩國人民一直居住在傳統習慣線兩側,友好相處,親密往來。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后,以印度為基地,向中國新疆和西藏進行領土擴張,在中印邊界制造了很多糾紛。周恩來在致印度領導人的信中曾經指出:“從很早的時候起,英國就抱著對中國西藏地方的侵略野心。英國曾經不斷唆使西藏脫離中國,企圖把一個名義上獨立的西藏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在這個陰謀不能得逞以后,英國又對中國施加種種壓力,要求把西藏劃為英國的勢力范圍,而讓中國保留所謂對西藏的宗主權。與此同時,英國還以印度為基地,廣泛地向中國的西藏地方甚至新疆地方進行領土擴張。這一切就是中印邊界問題長期存在糾紛、懸而不決的基本原因。”( 周恩來致印度總理尼赫魯的信,1959 年9 月8 日。)

印度獨立后,在對待新中國的問題上, 存在著兩面:一方面,它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共同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反對帝國主義、促進亞非團結的許多國際事務中進行了積極合作﹔另一方面,它在邊界問題上繼承了英國殖民主義的衣缽,堅持民族擴張主義政策, 並於1959 年和1962 年,兩次挑起中印邊界武裝沖突,嚴重影響了兩國友好關系的發展。

中印邊界全長近2000 公裡(尼赫魯認為中印邊界(錫金和不丹與西藏的邊界除外)有3520 多公裡長,見尼赫魯致周恩來的信, 1959 年9 月26 日。引自《人民日報》1960 年1 月3 日)。,自西向東分為三段:西段是指中國的新疆和西藏同克什米爾、印度控制的拉達克地區接壤的一段﹔中段是指中國西藏阿裡地區同印度旁遮普省、北方省接壤的一段﹔東段是指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的一段。在西、中、東三段,雙方都存在爭議,但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西段和東段。

關於西段,印度將歷來由中國管轄,並有一條從新疆到西藏的商路通過的約33,000 平方公裡的土地(參見中國外交部給印度駐華大使館的照會, 1959 年12 月26 日。)劃入印度版圖,並多次派遣武裝人員到這個地區進行偵察和勘察活動。印度的依據是1842 年西藏地方當局和克什米爾當局簽訂的一項條約,他們稱這項條約在1847 年曾得到中國政府的確認。中國則認為:這段邊界從來沒有劃定過﹔1842 年中國西藏地方當局同克什米爾當局簽訂的條約中,只是泛泛地提到雙方恪守各自的疆界, 並沒有具體說明這段邊界的位置﹔1847 年, 清政府的兩廣總督耆英在英國駐廣東代表要求劃定這一段界址時,也隻表示既有傳統的邊界可循,無需勘定。

關於東段,1954 年印度出版的地圖將傳統習慣線以北屬於中國的90,000 平方公裡土地劃入印度版圖,並標為“已定界”。他們的根據是,1913 年至1914 年,由中國政府、西藏地方當局和英國政府三方面代表在印度西姆拉舉行的會議,共同劃定了這條邊界線, 即以英國代表麥克馬洪命名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參見尼赫魯致周恩來的信,1959 年3 月22 日。)中國則堅持:這段邊界是未定界, 理由是1929 年以前英印出版的地圖和中國地圖的畫法大致相同,以后畫法雖有所改變, 但依然使用“未定界”字樣﹔“麥克馬洪線” 是在西姆拉會議以外,由英國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當局代表瞞著中國政府代表在德裡用秘密換文的方式形成的。無論是西姆拉條約, 還是這個換文,當時的中國政府和以后任何一屆政府都沒有承認過,完全是非法和無效的。 (參見周恩來致尼赫魯的信,1959 年9 月8 日。)

事實上,英國當時也遲遲不敢公布這個條約和換文,“麥克馬洪線”以南至傳統習慣線以北一直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轄。英印政府官員米爾斯曾坦言:“要並入的部落, 就天然條件來說,是屬於西藏,而不是屬於印度的。他們在種族和語言上,是類似蒙古族的。他們的語言屬於藏緬語系,與平原上屬於亞利安語系的阿薩姆語沒有共同之處。因此,在文化的和社會的影響上是傾向於西藏的。”“部落地區在商業上和文化上都是同西藏而不是同印度聯在一起的。”(﹝澳﹞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印度對華戰爭》,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1 年版,第56、57 頁。) 曾於1939 年擔任印度阿薩姆省代理省督的亨利•特威南在1959 年9 月2 日的倫敦泰晤士報上投書作証,認為這條線“並不存在,而且從來沒有存在過”。(參見中國外交部給印度駐華使館的照會,1959 年12 月26 日。)

1940 年以后,英國軍隊侵入這一地區的若干地方﹔印度獨立后,特別是在中國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印軍向“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大規模推進,於1951 年至1953 年逐步侵佔了這一地區的大片領土。中國不承認“麥克馬洪線”,但為了避免沖突從來沒有越過這條線。

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幾年,中印之間曾發生了一些小的邊界事件,這在雙方邊界正式劃定前是難免的。為了盡可能地避免發生沖突,中國政府強調:“作為一種臨時性的措施,雙方暫時保持邊界的現狀,即雙方暫時保持目前各自在邊界上的管轄范圍,而不越出這個范圍。雙方有分歧的問題,當然仍可通過協商求得解決。”(周恩來致尼赫魯的信,1959 年1 月23 日。) 而印度則堅持把過去英國單方面宣布的所謂邊界,包括一些不現實的領土要求作為遺產全部繼承下來, 拒絕就這個問題進行任何談判。由於中國以大局為重,嚴格遵守暫時維持現狀,然后通過談判協商解決的方針,以友好態度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中印邊界在1959 年以前基本保持穩定,在近2000 公裡未定邊界線上沒有發生大的軍事沖突。

按照中央的部署,外交部曾制定計劃, 從1958 年以后“五至十年內陸續解決未定邊界問題”,中印邊界問題放在解決中緬邊界問題之后。但是,1959 年和1962 年中印邊界發生的兩次武裝沖突,中央不得不把這項工作提前擺到議事日程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