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部電影,叫《毛澤東在1925》。影片說的是那年春夏,主人公在韶山發動農民運動的故事。
當時,32歲的毛澤東踩著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回到家鄉。他的公開身份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在革命陣營,也算得上是一個“大官”了。
韶山一帶掀起了紅紅火火的局面。
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民協會,還秘密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韶山支部和國民黨的區黨部。他發動農民平粜除米,阻谷出境,同地主民團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使大革命的時代洪流奔涌在了偏遠的鄉村。
毛澤東在韶山的舉動,驚動了省城。反對國民革命,一心要抓革命黨的湖南省省長趙恆惕,密派快兵趕赴韶山捉拿毛澤東。幸虧有好心人通了消息,1925年8月28日那天,毛澤東趁著月色,扮作鄉下郎中,被人用轎子抬出了韶山。
然而,電影的結尾,卻是讓毛澤東乘坐小船離開了韶山。韶山本不通船,創作者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處理呢?
這樣的結尾,也許正是要突出毛澤東的詩情——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離開韶山的毛澤東來到了趙恆惕的眼皮底下— 長沙。
這首《沁園春•長沙》,就是在長沙舊地重游時寫下的。
風物依舊的長沙,五載讀書生活時的景致歷歷在目,可世勢全然大變。過去的狂放和歲月的流逝,眼前的崢嶸和社會的生機,還有未來中國的寥廓和希望,都一股腦兒地涌上詩人的心頭。
上闋寫充滿朝氣的萬物氣象。一個“看”字,寫盡明麗高遠的秋天景色。
楓林如火,深寓著他火熱的革命家情懷; 萬類霜天,寄托著對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下闋寫充滿朝氣的人格主體。一個“悵”字,道出了無盡的蒼涼和想象。
![]() |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