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我眼中的爺爺朱德

劉建 

2013年12月02日09: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我眼中的爺爺朱德

1953年夏天,我的母親朱敏從國立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返回祖國。不久之后,我就出生了。母親休完產假被分配到北京師范大學任教。為了讓母親專心工作,爺爺朱德告誡她:“我們國家現在非常需要建設人才,你所從事的正是培養人才的工作,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是爹爹對你的期望。”

爺爺一直把我留在他身邊撫養,直至我到東北建設兵團,我在爺爺身邊生活了15年。我是爺爺的外孫,但爺爺認為我們這些孩子都是他的親孫子,沒有孫子和外孫之別,都讓我們叫他“爺爺”。雖然現在有些文章中給改成“外公”了,但我們一直按習慣叫他“爺爺”。過去曾有人讓我叫他“姥爺”,但爺爺說:我不是“老爺”,地主老財才叫“老爺”。

在爺爺身邊,至今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細節決定成敗。爺爺對晚輩非常關心,很少對晚輩發脾氣。但若有人不按照黨紀國法辦事說話,老人家是決不留情的。

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期末考試得了59分。爺爺問我:“你考試得了多少分?”我說:“就差一分及格。”爺爺說:“學習是為了走向社會,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需要知識和人才。你這個態度不對,看來你沒把心用在學習上。你這種思想可要不得,你現在不認真,將來辦什麼事都大大咧咧的,就變成一個廢人。”以后不管我做什麼事情,他的要求都非常嚴格。

爺爺是佃農出身,當年能完成私塾教育,全靠兄弟姐妹們整日辛苦勞動、節衣縮食地供他讀書。新中國成立后,爺爺知恩圖報,讓他們每家來一個孩子到北京讀書。當時就來了十多個孩子,大的十幾歲,小的才幾歲。雖說爺爺當時的工資不低,但要撫養這麼多孩子,學費、交通費、生活費等開銷加起來,一個月下來也就所剩無幾了。

爺爺和康克清奶奶一直過著非常簡朴的生活。從1959年開始,國家遭遇連續三年的經濟困難,人民群眾都吃不飽,爺爺要求我們也必須和大家同甘共苦,和同學們一起住校。我們每頓飯都是一個二兩的黑面饅頭和一碗稀粥,菜也很少。周日回家的時候,菜裡才能見到點油腥。當時在中南海,我們家和劉少奇、彭德懷、楊尚昆家共用一個食堂。為了保証爺爺的身體健康,奶奶特別讓廚師給爺爺單獨“開小灶”,也就是平時菜裡能見點油。可當爺爺的菜端上桌后,我們這些孩子瞪著眼睛看著,爺爺根本沒法吃,就都分給了我們。楊尚昆看到這種情況,就端著自家的菜走到我們飯桌前說,我和你們交換一下,嘗嘗你們的菜。實際上,他放下菜就走了。我們又把他的菜一搶而空。

爺爺從小什麼農活都干過,在戰爭年代,隻要環境允許,他便在房前屋后開荒種菜,這已成為他長期養成的習慣。爺爺是種菜高手,困難時期,爺爺帶領身邊的工作人員和晚輩們,在中南海住所的空地上開出一片菜園,茄子、白菜、辣椒、西紅柿這些菜都種過。他還很會用地,中間種什麼,邊上套種什麼,他都懂。奶奶在工作之余不但幫助爺爺管理菜地,鋤草、施肥、灌水,還帶領我們在春季去採摘野菜,把芥菜、苦菜、榆錢葉等和糧食拌在一起做成菜窩窩吃。每個周末採了鮮菜后,爺爺奶奶總會請所有的工作人員“會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朱德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