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少奇政治生涯中的若干“最后一次”

張洪軍

2013年12月13日10: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最后一次出訪:率團赴中亞三國

進入1966年,全國的政治氣候出現了變化。就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3月到4月間,國家主席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應巴基斯坦、阿富汗和緬甸三國的邀請,對三國進行友好訪問,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和夫人張茜以及其他隨行人員陪同訪問。這也是劉少奇的最后一次國事訪問。

這次隨行出訪的攝影記者是周恩來的專職攝影記者杜修賢。他平時在拍攝劉少奇國事活動新聞照片時,感覺劉少奇是一位嚴肅、認真且嚴謹的首長。但是,這次杜修賢感覺到劉少奇比以往多了一些沉默,這種沉默讓他有些不安……的確,杜修賢的感覺是對的,因為在劉少奇內心深處存在著絲絲隱憂。

就在劉少奇出訪專機在北京機場騰空而起時,一股政治暗流正在涌動,而劉少奇很快就要被這股可怕的政治暗流徹底吞沒……

專機在碧藍的空中飛了3個多小時,下午降落在烏魯木齊機場。一般情況,中央領導人出國訪問,飛機都要降落在邊疆城市加油、補充給養。第二天中午,訪問團離開烏魯木齊前往第一站———巴基斯坦。劉少奇等由歡送的人群簇擁著走向飛機,劉少奇同自治區領導人握手告別后,正想登機……他突然轉過身,退著步子朝歡送的人們揮手。杜修賢連忙駐足,將鏡頭對准劉少奇依依惜別的揮手……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劉少奇最后的出訪,最后的揮手。

中國代表團到達巴基斯坦已是下午。他們乘坐的汽車剛行駛到街道上,立即被從四面八方擁來的群眾圍住了。黑壓壓的人群,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鼓掌聲……車子幾乎是被數萬群眾抬擔架似的抬到國賓館門口的。

劉少奇和陳毅脖子上套著巨大的彩色花環。彩色花環映襯著的劉少奇,臉上不再是憂愁的眉結,而是明朗由衷的笑容。

3月28日上午,劉少奇在阿尤布•汗總統的陪同下參觀巴基斯坦興建中的新首都伊斯蘭堡,下午由巴基斯坦外交部長布托陪同去拉合爾訪問。

鮮花、笑容、歡歌……鋪撒在中國國家主席友好訪問的路途上!

4月17日到19日,劉少奇對緬甸聯邦進行友好訪問。緬甸聯邦是劉少奇此行訪問的最后一個國家。緬甸革命委員會主席奈溫將軍與劉少奇多次相見。4月19日,劉少奇完成了出訪三國的任務,揮手告別美麗古老的仰光飛回了祖國。但是,飛機沒有直接飛回北京,而是降落在昆明,因為訪問團在此要做一次短暫的休整,劉少奇和陳毅還想借此視察一下地方工作。

就在劉少奇訪問期間,國內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揪出了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他們曾是他的左臂右膀﹔第二件大事,中央下發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並成立了新的“中央文革小組”。盡管各方面傳來的消息都是那樣令人不安,但劉少奇依然按照國家主席的職責和分工安排他的工作行程。就在劉少奇出訪結束返回昆明后不久,他接到中央辦公廳的急電,速回杭州,出席毛澤東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接到通知后,劉少奇、陳毅馬上放棄到西雙版納的計劃,乘車前往昆明機場。第二天,劉少奇、陳毅走進杭州會場。杭州會議結束后,劉少奇回到北京。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又稱《五一六通知》)。十年“文革”,就是從這一天正式開始的。

可以說,劉少奇出訪巴基斯坦、阿富汗、緬甸三國是他最后一次履行國家主席的外交職責。“文革”開始不久,他就被打倒了。

最后一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

1966年7月22日,劉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北京市高等院校文化大革命初步規劃》。

會上,劉少奇對高等院校的運動作了指示:(一)斗爭方向問題,主攻方向是當權派﹔(二)如何斗爭的問題,不外乎是兩種,文斗、武斗,應該主張文斗,斗爭之前要有准備,不打無准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三)組織隊伍,隊伍首先要統一思想 ﹔ (四)不要“戴帽子”,不限制人家的自由。關於工作組問題,劉少奇說:多數工作組是好的,還是教育幫助,改正錯誤。趕工作組,有的不應該趕。現在學校斗爭的方向有三種,一種是斗當權派,一種是斗工作組,一種是斗群眾、學生,三種情況都存在。各個學校特點不同,不要採取和北大一樣的辦法,要區別對待。另外,建議北京市是不是把文化革命委員會(班、系、校)都成立起來,北京市也可開代表大會,中學可以開師生代表大會。

最后一次會見外賓

1966年8月5日,劉少奇會見贊比亞工商部長欽巴率領的贊比亞友好代表團全體成員。這是劉少奇最后一次會見外賓。

回到家裡,周恩來打來電話:最近一段時間不要公開露面,不要再會見外賓。

最后一次上天安門城樓

1966年11月3日,天安門廣場舉行毛主席接見紅衛兵大會。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主動找劉少奇談話。

毛澤東向劉少奇問候了王光美和孩子們的情況。劉少奇一一做了回答,並向毛澤東表示:“現在文化大革命起來了,我也要到群眾中去鍛煉鍛煉。”

毛澤東說:“你年紀大了,就不要下去了。”

此時的劉少奇,內心似乎充滿了巨大困惑與不安。他這時可能已經明白,他將被徹底打倒。但此時,他顯然已力不從心,命運似乎也已經不掌握在自己手上。早前與毛澤東一起,手夾香煙,鎮定大氣坐在藤椅上的國家主席模樣,已不見蹤影。此時,他與毛澤東中間,已多了一個絕頂聰明的人:林彪。林彪早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就與眾不同。他不談“三面紅旗”在中國實踐遭遇的失敗,而大談特談毛澤東的歷史功績。毛澤東因此視林彪為未來政治上的堅定盟友,至少可算一段時期的堅定盟友。“文革”開始后,林彪怕歩劉少奇后塵,對政事採取三不主義:不建言、不批評、不報壞消息,一切聽毛澤東的。如果不得不走上前台,那也要盡量把自己弄得卑躬屈膝的樣子才成。所以,人們看到的林彪,永遠是高舉《毛主席語錄》、畢恭畢敬、誠惶誠恐的樣子。

“文革”時,劉少奇上天安門的照片本來就很稀少,而與毛澤東一前一后同上天安門城樓的照片,則更顯珍貴。不過,他很快就不被允許上天安門,以后又遭關押,送進了監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劉少奇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